“中国梆子”:打开梆子戏研究新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中国梆子”主编简介

  “中国梆子”丛书由刘祯担任主编,刘祯是梅兰芳纪念馆馆长、二级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出版多部戏曲专著,承担多项国家社科艺术重大课题,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戏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梆子戏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一套以中国梆子为主要内容的图书,有益于展示梆子剧种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色,扩大梆子剧种的影响力和受众数量,增加大众对戏曲的了解和喜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梆子”丛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与中国戏剧出版社合作出版,共计6卷,包括历史卷、剧目卷、音乐卷、传承卷、表演卷、舞美卷,从6个角度对中国梆子进行了全景式展现,打破了原有的剧种和地域的界限,并辅以微观的解读,从各剧种个性特色中发现、总结和归纳梆子剧种的共性特征,展示梆子源流,再现梆子艺术的地缘特征及发展演变进程,对梆子剧种所辐射的戏曲文化圈进行总体性提炼,进一步开拓了戏曲文化研究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梆子剧种系统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丰富中国戏剧研究资料,梆子剧种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均有积极意义。本套丛书先后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河北省委宣传部2020年度优秀选题、第九届“我最喜爱的河北十佳图书”,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社会效益突出;丛书出版后,联合编著者、业内专家及广大读者先后举办了图书首发式、出版座谈会、图书围读会、捐赠图书等多种活动,获得广泛好评。

  本套丛书致力于雅俗共赏,以深厚的理论为支撑,以较强的可读性为传播手段,书中配以大量的戏曲图片资料,并融合数字升级,购买了纪录片《中国梆子》的使用权,在丛书中加入与文本匹配的纪录片视频资源,引导读者进行深度增值阅读,带给读者图文及声色的美好体验。各册具体内容如下:

  历史卷: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梆子腔诞生以后,以陕西为中心,向外广为流播,形成了以山陕梆子为代表的东部据点和以秦腔为代表的西部据点。该卷以地域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主要梆子剧种的形成发展历史,逐一叙述梆子声腔系统的艺术渊源与发展、流播现状,向读者介绍这一板腔体声腔体系的艺术全貌。

  剧目卷:中国梆子腔剧种流传地域广,剧目繁多,题材广泛,千百年来,梆子腔以其内容的悲壮激昂和声腔的慷慨壮烈传播着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进行道德教化和传统文化熏陶的通俗教材,让观众感知到历史的沧桑、人情的冷暖和人心的向背,进而给观众以信心和生活的力量。该卷从不同的题材角度介绍了各地梆子腔的经典剧目,以及在近现代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梆子腔剧目的继承与创新。

  音乐卷:梆子腔音乐以其高亢、激越、悲壮、粗犷的风格而著称,其音乐的乡土性语言构成了梆子腔系统各剧种的典型特性音调。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南北梆子腔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该卷从调式、板式、唱词、伴奏等方面介绍了梆子腔音乐的特点,分析了地方语言与梆子腔音乐的特性音调关系,比较了南北梆子的唱腔和伴奏,并阐述了梆子腔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融入的现代性特征。

  传承卷:传承在梆子腔剧种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卷从梆子剧种的传承脉络、传承媒介、传承主体等角度介绍了梆子声腔剧种的传承历史及特点、传承情况及方式,介绍了主要剧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从梆子戏传承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对梆子剧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机遇与复兴进行了思考。

  表演卷:该卷介绍梆子表演的起源、发展和变化,介绍各路剧种的表演艺术,阐述梆子表演如何鲜明地表现出地方语言、民俗、文化等风土人情;介绍各表演流派如何将中国地方戏剧的美学精神通过各自唱念做打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并强烈反映出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舞美卷:该卷介绍了梆子戏舞台美术的起源及不同梆子剧种舞台美术的发展情况,结合舞台美术人物造型的化妆、服饰,景物造型的置景、道具、灯光等内容,从文化学、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艺术本质特征,探索其舞台呈现规律。


专家评议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认为,丛书的研究脉络非常清晰,引用史料非常扎实,既有宏观观照,又有微观解读,虽是学术书,但很有可读性。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认为,丛书对梆子的历史、艺术特色等进行了学术性的梳理,建立了一个以梆子为主的中国戏曲的基因库。每本书提供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它开掘的角度更是新颖,给人打开一个认识中国戏曲、认识中国梆子的新路径。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认为,梆子文献资料非常匮乏,研究难度很大,众说纷纭,头绪很多。这套书对中国梆子进行了系统梳理,把梆子的门道讲给广大读者,不仅有学术高度,可读性也很强。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说:“‘中国梆子’以深厚的理论为支撑,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全面、系统、科学地呈现出梆子剧种的历史和现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梆子剧种系统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丛书作者秉持着尊重前贤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观念,对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对不同意见都给予了充分尊重。”

  丛书的作者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赵娟说:“对我来说,写作的过程是跟戏曲前辈的时空对话,也是接受教育、感悟传统民间戏曲之魅力的过程。写作的时候一直告诫自己,不能写成词条,要有感情、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