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的孩子》

马兰花在戈壁滩绽放

作者:傅篪 罗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出版寄语

  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携手共进,坚持把握出版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和技术手段,为推动出版业的创新发展,实现出版强国的目标、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编辑 傅篪

  60多年前,一支队伍坐着闷罐车挺进罗布泊,在一片地图上没有标记的、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在戈壁滩的恶劣环境下,马兰花却生长得格外好,基地因此得名“马兰基地”。

  在没有其他国家技术援助,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这支队伍圆满完成数十次重大试验,创造了铸盾砺剑的工程奇迹。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的惊雷响彻云霄;

  1967年,第一朵氢弹的蘑菇云绚丽绽放;

  1969年,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

  这支队伍里,有军人、有科学家、有医生,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

  《马兰的孩子》正是一部以马兰基地儿童的视角写就、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纪实题材小说,再现了那段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核试验奋战的峥嵘岁月。

  这本书2021年6出版,当月即入选百班千人2021年全国中小学生暑期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随后入选2021年7月“中国好书”榜单。2022年,获评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本书从孕育到出版,历时6年,由两代编辑共同参与。而一切,始于2015年上海国际童书展的那场相遇。


  一次偶然相遇,碰撞出选题火花


  6年前,我社有着30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编辑傅箎老师参加了上海童书展。傅箎老师在展位上休息的间隙,《马兰的孩子》一书的作者——杨飞老师正好逛到我社的展位。杨飞老师是童书、绘本作者,其原创绘本《小山雀的勇气茶馆》获得金龙奖绘本金奖(动漫界最高奖项),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同时具有多年项目策划、编剧经验。

  两人虽然素昧平生,初次见面,却聊得格外投机。杨飞老师当时正为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做特效分镜绘制。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正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马兰基地上实现了中国的第一个强国梦。

  多年的编辑生涯,让傅箎老师敏锐地意识到,马兰基地的故事和马兰精神,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图书选题,并且市面上这类主题读物很少见。可如果做一本照搬电视剧情节的书,意义和价值不大。一时没有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本书的出版也就暂时搁置了。


  把握少儿出版社定位,巧妙捕捉选题切入点


  2019年3月,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在央视八套首播。马兰基地上的老一辈核试验工作者“甘做隐姓埋名人,勇干惊天动地业”的感人事迹再次震撼了傅箎老师,也让他琢磨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他迫不及待给杨飞老师打了个电话,询问在为这部电视剧采集的素材中,是否有关于儿童的故事。让人欣喜地是,杨飞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两人当即决定做一本聚焦马兰基地儿童成长历程的小说。从宏观层面来说,对历史主题进行文学化的讲述,用艺术化的柔软方式把原子弹研发这样一个与国家民族历史与命运、荣誉和尊严相关的事件讲述给孩子听,对孩子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很有价值。从微观层面来说,父辈祖辈艰苦奋斗的故事对孩子的奋斗精神、吃苦精神的培养也具有教育意义。

  如此一来,既符合我们少儿出版社的定位,也能跟电视剧做出差异来。

  作者人选很快确定下来,一位是杨飞老师,另一位是中国电影导演、《有个地方叫马兰》编剧孟奇。


  苦下功夫整理素材,努力挖掘历史细节


  选题确定后,孟奇导演和杨飞老师怀着极大的激情开始进行创作。虽然当时电视剧拍摄前期采集了不少素材,但是这些素材中关于儿童的部分比较分散,需要细致整理。为了让整个故事更丰满、真实,我们跟两位作者沟通,希望多挖掘历史事件的细节。仅素材整理,便花了四五个月。

  比如书中写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项工事已经盖了一半,可陈博士验收发现不合格,水的盐碱值超标。负责修建工事的徐团长也火大:“基地缺水,现在的这些水,都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孔雀河拉来的。”“人都能喝,怎么就不符合工程标准了。”

  “怎么找水是你们保障部的事,总之我要符合标准的淡水,符合标准的建筑!科学容不得一点苟且,你们要是跟科学苟且,看将来谁跟咱们苟且!”陈博士说完就气哄哄地走了。走出挺远,还喊了一句:“科学强调标准,无关人情!”

  盖了一半的工事在工程兵的榔头下轰然倒地。

  一年以后,在机械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些年轻的士兵们用锹、镐等极其原始的工具,让一座百米铁塔在爆心拔地而起。

  这位陈博士的人物原型,正是“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

  还有夫妻俩严格执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保密纪律,却在罗布泊试验场的一棵树下相遇的故事等,也都是有真实背景的。

  正因为真实和朴素,读起来才会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迷茫到坚定,引导作者全情投入


  以坚实的素材为基础,两位作者经过多次讨论后,故事的主线逐渐清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原子弹实验进入关键阶段。为解除实验人员的后顾之忧,大批家属从全国各地入驻马兰,他们的孩子也在其中。初到基地的孩子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在残酷的大漠中学习、生活、玩耍,就像马兰花一样在戈壁滩绽放。

  可当进入实质性创作环节时,作者却发现困难重重,经常会因思考如何呈现儿童视角陷入迷茫。

  得知作者的困惑后,我们鼓励他们不用过多忧虑,创作时从心所欲,将自己“摆”进书中,抛弃拘束和格式,投入更多想象。

  随着书写的深入,作者果然渐入佳境,仿佛其就是书中的人物,置身当时的场景……作者在交流中透露,“写到三十七块弹片一章时,甚至自己会感动到流泪。想象自己如果面对敌人炮火,会有怎样的反应——会不舍,会害怕,心中不由得涌出对当年志愿军战士的无限钦佩。”

  或许,感情的投入和释放,才是创作的最佳途径,才能在大小读者捧读时,引起他们的情感共振。


  细致打磨文稿,让故事充满童真童趣


  一年后,我们收到了作者交来的文字稿。彼时傅箎老师因为手头上事务繁杂,便将这部书稿交给我和几位年轻编辑负责。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情绪也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起伏不断。当读到工程兵寻找到水源后返程时燃油耗尽,在寒夜中冻死,我忍不住哭泣;当读到原子弹爆炸成功,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直上蓝天时,我破涕为笑。可谓写得酣畅淋漓,读得畅快过瘾。

  当然,整部文稿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几个章节的叙述没有把握好儿童视角的转换,在跟作者进行沟通后,决定进行艺术加工,淡化悲剧色彩,以符合儿童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为了增加整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我们还请杨飞老师绘制了数十幅黑白插图。


  营销借势而为,上市3个月加印3次


  虽然社里从“60后”到“90后”编辑,都表示《马兰的孩子》读完大受触动,是一本能让精神得到洗礼的作品。但在和平年代成长、很少体验物资匮乏感的青少年,能够青睐这样一个有年代距离和背景差异的故事吗?说实话,我们当时是有一些疑虑的。可后面纷至沓来的好消息,让我们既意外,又惊喜。

  5月,图书下厂印刷,6月正式上市,当月即入选百班千人2021年全国中小学生暑期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6月底便传来消息,首印的1万册已经全部发货完。后来断货消息不断,上市3个月加印3次。

  “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这些科学家真是了不起。我们小学生应该立足当前,认真上好每一课,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明天奠定基础,用我们的肩膀担起祖国的未来。”孩子的这种正面反馈产生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随后,《马兰的孩子》入选2021年7月“中国好书”榜单,再次拉动了这本书的销量。

  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市西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马光复在书评中写道:“《马兰的孩子》,一部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读性很强、具有浓重的现实意义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也一定会像一把耀眼的火炬,引领我们千千万万小读者勇敢坚强地健康成长,不怕艰难,向着光明、向着理想、向着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孩子们立智立德、立言立行,点燃他们心中科技报国的梦想。这是一种信仰,更是少儿出版人的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