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

探求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全貌和真相

作者:宋荣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出版寄语

  精心做好学术出版,打造既体现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精品佳作,为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贡献出版人的力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总编辑、《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责任编辑 宋荣欣

  得知《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作为编辑,我非常高兴。回望它的产生过程,不胜感慨。这套书从动议撰写到出版,历时14年,和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等长,其间亦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曲折的写作、出版过程


  200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为综合反映国内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开始酝酿撰写一部新的抗日战争史。当时的设想是,这部抗战史不仅继续注重抗战军事史的研究,还要注重军事作战以外的中国社会的重大发展和变化。时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的步平先生领衔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2006年获得批准立项。课题组成员以近代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主,同时邀请了一部分所外专家,成员有步平、荣维木、汪朝光、王建朗、王奇生、臧运祜、黄道炫、金以林等,都是研究抗战史的权威专家。

  抗战史课题立项后,由于中央交给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工作,而本课题的主持人与主要成员均为中日共同研究的中方委员,步平先生还担任首席委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进度不得不推迟。直到2010年1月,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告一段落,才重新启动抗战史课题的研究。2015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书稿完成,并于当年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出版”项目。2015年11月,书稿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2016年3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收到审读意见,之后作者和出版社根据审读意见修改书稿。然而,让人难过的是,2016年8月,主编步平先生因病去世;2017年3月,第二卷主要作者荣维木先生也去世。书稿的修改进度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2017年10月,修改后的书稿按要求履行第二次送审程序,2018年8月审读意见返回。之后作者、出版社根据二次审读意见再次修改书稿。特别是第二卷,因荣维木先生去世,很多章节的改写任务不得不重新分配,花了较长的时间。2019年11月,八卷全部出版。

  这套书是我从业以来所经手的战线最长的一套书,仅编辑工作就耗时4年多。因是多卷本,涉及作者较多,书稿交来时在体例等方面差异也较大,编辑做了很多统一的工作。历史类书稿涉及诸多史实,注释多、引文多,光是核查文献、统一体例就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各卷作者都是“大咖”,也很忙,最后每卷的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也是由编辑来整理完成的。除了责编之外,我社总编辑杨群、首席编辑徐思彦也为这套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努力。同时也由于战线过长,每位责编手上同时在编的还有其他稿子,多头并进,如果没有历史学分社社长郑庆寰在出版前几个月严加督促和鼓励,这套书的出版也许还要再延后一段时间。


  这套史书的内容特点


  国内外已出版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著作众多,大部分为专题研究,比如某一地域、某一事件、某一时段的抗日战争史,专门的通史性著作不多。《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研究专著。第一卷反映1931—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的中国社会,特别反映了全民族抗战前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英勇抵抗,以及中国社会各界在罪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面前的多方因应。第二卷力图呈现以军事斗争为主的抗日战争全貌,特别阐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第三卷到第六卷分别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社会予以考察。第七卷反映沦陷区和伪政权的情况,第八卷研究战后处置与遗留问题,这两卷是过去抗战史研究关注都不太多的地方。

  与以往同类研究相比,这套书具有以下鲜明的学术特点:

  首先,以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为中心,既重视对正面战场的研究,也重视对敌后战场的研究;既如实肯定国民党对于坚持抗战的贡献,也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论述了全体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其次,突破了就抗战史研究抗战、就战争研究战争的局限,而是从长时段、大历史的角度,以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为背景,研究了战争时期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沦陷区等全方位的情况,从而使读者对抗战14年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再次,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由此出发,回答在以往的抗战史中还没有深入研究的战后问题,从而使后人能够全方面、立体式地回望抗日战争,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和精神力量。

  最后,广泛利用了现藏国内外的档案文献资料,尤其是近些年来公开出版的档案文献资料,从而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做到了立论有据。同时还广泛参考了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推陈出新,使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总之,该书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打破既有学术窠臼和陈规旧说,始终以抗日战争如何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如何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为论述的中心,探求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全貌和真相,强调开拓创新,持论公正客观,使抗日战争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有了重大进展。


  最好的纪念


  《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在2019年年底出版之后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和肯定。2020年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7月24日,该书作为重大成果,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2019—2020)”上发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作了专版报道。9月2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我社组织学界专家召开出版座谈会,《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均作了专门报道。

  步平先生、荣维木先生对于推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该书亦凝聚了他们的诸多心血。尤其是步平先生,作为这套书的主编,从选题的提出、全书框架及各卷大纲的确定到对各卷撰写工作的督导,都贡献甚巨。至今我还记得和杨总编、徐老师一起去近代史所和步平先生讨论书稿中一些问题时的情景。那是2015年8月底,步平先生很热情地给我们泡茶,笑容亲切,对于书稿中的一些问题都给予了明确的答复,9月他还为这套书写好了序言。从步平先生去世后程兆奇先生的悼念文章中知道,2013年,步平先生都办好了调到上海交大的手续,计划2015年到校。我想,如果不是为了顺利完成八卷本抗战史的编写出版工作,步平先生早点去上海,也许不会那么累,也就不会病倒了。荣维木先生我久闻大名,但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请益,听说他挺爱喝酒,如果荣维木先生还在世,看到这套书出版,一定会开怀畅饮吧。斯人已去,至今思之,犹令人叹惋,这套书的面世,也是对两位先生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