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赵猛:

编辑价值通过优秀图书来体现

作者:本报记者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10



  “这是对我们编辑工作者的莫大肯定。编辑以出版好书为己任,编辑的价值通过自己编辑的优秀图书来体现。”获得中国编辑学会“从事编辑工作30年编审纪念证书”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赵猛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


养成认真严谨作风

  1986年7月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赵猛留校在图书馆工作。1988年1月,他调至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又调到山东科技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已满35年。

  35年间,赵猛目睹、亲历了我国出版业繁荣发展的进程。他1988年进入出版社时还处于铅字排版时代,剪刀和糨糊是编辑的必备工具,理科编辑还配有绘制技术性插图用的绘图笔、圆规、三角尺等。那时,每一页码上的数百乃至千余字的版面,都是由排版工人一个一个铅字拣出来排在一页上的,如果出现一个错行,后面就都要重新推版,工作量极大。

  赵猛回忆说,当时对编辑编校清样的要求是,改几个字就要补几个字,不得出现增行、减行而导致推版。“我们当时编辑的《寒暑假作业》,因为每一页码内容对应一天的作业,更是需要编辑根据内容数字数在排版纸上画版式。”这种要求也培养了编辑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良好工作作风。

  进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后,赵猛主要负责化学、生物两科中学生学习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编好生物读物,他给自己定下了要求:认真学习生物学相关知识。

  赵猛曾经收到一位农村学生的来信,询问生物读物中一道题的解法,并说她的老师也不会解。“其实这道题利用教材里所讲的一条知识就可以作答,老师都不会答,说明农村的师资队伍还很薄弱。”随即,赵猛给这位学生回了信,告诉她,“教材是基础,要把教材所讲的知识学扎实,才能举一反三、解决问题”。这位学生在考上高中后,还来信表示感谢。

  一位同事曾经对赵猛说,自己读初中时就通过化学教材知道了他的名字。这让赵猛在感到无比欣慰的同时,对自己从事的编辑工作更加热爱。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强。2000年5月,赵猛作为青年骨干编辑参加了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赴美培训班。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让赵猛对出版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不仅得到了理论上的提高,也对图书的市场化运作感触良深。

  从大众出版、学术出版、教育出版的分类,到大众图书、学术图书不同的定价体系,再到大众图书、学术图书不同的营销方法……几乎每一堂课,赵猛都不停地听到“Marketing”这一单词,对营销的“4P”要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推销 Promotion)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次令人难忘的现代出版启蒙培训,打开了视野,提升了格局。”赵猛说。


团结优秀作者队伍

  1986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时,赵猛读到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下册),由此对中国科技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4年,《上下五千年》持续热销,令他萌生了做一本《中华科技五千年》、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通俗地介绍给读者的想法。

  在主编人选这一问题上,赵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技史专家华觉明先生。除对《中华科技五千年》这一选题给予积极回应和全力支持,在当时科普读物还不算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华觉明为《中华科技五千年》组建了高水平的作者团队,副主编郭书春、王渝生、张秉伦等都是科技史界的知名学者。该书出版后先后获得1999年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通过《中华科技五千年》一书,赵猛结识了众多科技史家,他们也为出版社提供了众多高水平的科技史著作,如郭书春的《数学大典》《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等。在参加《中华科技五千年》编写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主持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也交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其后他主编的《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国工业遗产示例》等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赵猛说,刚刚做编辑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编辑要“做杂家”、要“甘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在今天仍不过时。“杂家”是编辑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当今新媒体时代的编辑,除应具备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外,还要有经营意识并掌握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则是一种态度,代表的是编辑的情怀与担当。作为编辑,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编辑不考虑商业利益是不行的,但绝不能为商业利益所主宰,编辑的价值在于其所编辑的图书为多少人所受益。


特色品牌助力“双效”提升

  2015年9月,赵猛担任山东科技出版社社长之时,恰逢互联网广告兴起,《妈妈宝宝》杂志的广告收入锐减,这也令他倍感经营的压力。

  根据地方出版社的实际状况,赵猛带领团队提出“夯实教育出版,聚焦高水平科技学术专著和优秀科普图书两条主线,推进市场图书的产品线建设,致力打造‘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科技出版特色和品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经过8年的坚持与努力,山东科技出版社的教育出版根基渐稳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在基础教育方面,2021年在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该社1种教材获一等奖,4种教材获二等奖,基础教育教材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九。在职业教育方面,3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四五”中职公共课教材目录,15种专业课教材入选教育部“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目录,5种教材入选人社部职业教育教材目录。

  在赵猛的带领下,山东科技出版社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利润5823万元,双双实现历史新高,资产总额由2015年年底的2.6亿元增长至2022年年底的超过6亿元。

  与此同时,山东科技出版社在主题出版、科技史及科技典籍系列图书、少儿科普图书等方面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斩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1项,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及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项目60余项,连续4年获评中宣部社会效益考核优秀等级。

  赵猛说,编辑所编的最好的一本书,永远是下一本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出版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仍是内容的高质量,而内容的高质量要通过编辑的劳动来实现,因此,编辑是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编辑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

  在赵猛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独立思考最为重要,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智慧。他借用一段话与青年编辑共勉:“AI科技时代,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成了每个人最大的课题。你的不可替代性不是因为你用了ChatGPT,而是用ChatGPT提升了自己更加不可替代的能力。智慧是最后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