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5年编纂,《陇上学人文存》荟萃甘肃人文社科代表性学人及其成果——

百卷修成正果 传承嘉惠后学

作者: 本报记者 田野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6


  15年筚路蓝缕铸就甘肃学术丰碑,几代人呕心沥血写成陇上学人大传。近日,《陇上学人文存》第十辑出版发行研讨会在甘肃兰州举行。至此,这项大型学术积累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累计出版10辑100卷,收录文稿3000万字,打造了一部甘肃各学科代表性学人及其成果集锦式的当代学术思想史。

  作为一部个案式的陇上当代学术思想史,《陇上学人文存》精选了1949年以来,甘肃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成就卓越的专家学者及其代表性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成果,通过一人一部文选形式,从整体上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陇上学术的筋骨脉络,彰显着陇原文化的精气神,承载了陇原学问精华,传承着陇上学术根脉,为后代学者树立起治学标杆。


严格入选标准和学术编辑制度

  《陇上学人文存》总主编之一王福生把该《文存》比作甘肃当代学术史的“凌烟阁”。在他看来,《陇上学人文存》100卷的编辑出版是耐住寂寞、坚守学术、前车后辙、锲而不舍的结晶。

  甘肃人民出版社社长原彦平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陇上学人文存》先后被列入《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五”规划》《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

  作为甘肃省重要文化建设项目,《陇上学人文存》的编纂想法最初由时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于2008年提出。次年,甘肃省社科院正式启动《文存》编纂出版工作。王福生说:“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文存》已在甘肃省内外社会科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我省著名的学术品牌、文化品牌。”

  “当时我们想的是用10年的时间完成。我们的愿望是坚持10年,《文存》每年出10卷,到2019年达到百卷规模。”对于最初的愿景,同是《陇上学人文存》总主编之一的范鹏说,由于种种原因,《陇上学人文存》并未能在2019年如期完成10辑百卷的编纂出版任务。“尽管‘拖堂’5年,却终于修成正果。结果与初衷在范围上有所区别,但这丝毫没有削弱《文存》的质量,而且更具有时代气息。”

  “以后不管我到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儿,这个总主编我是要当到底的!”《陇上学人文存》编纂出版工作启动伊始,范鹏下定决心。回顾15年的编纂出版历程,开始几年他还真操了心、跑过腿、要过钱、送过书、看过稿,交了不少学界的朋友。“我不敢说所有该入选的都选进了《文存》,但不该入选的则基本没有。”范鹏说。

  为了确保编纂出版工作的高水平,《陇上学人文存》编研团队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入选标准和学术编辑制度。专门成立了由十几位省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专题会议研讨、学术机构和个人举荐等方式确定入选者。同时,坚持实行学术编辑制度,选派对卷主最有研究的学者担任学术编辑,一些资深专家和省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先后加入了学术编辑队伍。

  “从卷主到学术编辑、责任编辑,每位参与者都展现出奋进与担当、执着与坚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兴文说。


为甘肃社科研究奠定基础

  聚百位学人饮誉士林,续陇上文脉嘉惠后学。王福生介绍,《陇上学人文存》荟萃的甘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00位学者,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身于科研事业之中,取得突出学术成就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既有哲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也有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大发展的社会科学新兴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等领域的优秀学人;既有甘肃优势学科敦煌学、教育学等领域的诸多杰出名家,也有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供应用对策和为战略研究发挥智库作用的卓越贡献者。

  “这套丛书有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今年81岁高龄的《陇上学人文存》入卷学者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告诉记者,这套丛书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重在弘扬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学者的学术精神。

  《陇上学人文存》学术编辑之一、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马步升认为,《陇上学人文存》对于甘肃而言,是一项重大的空前的学术编纂出版工程,也是甘肃学术事业的一个地标性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甘肃学人的基本学风——扎实、严谨、纯粹,还有从容。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王成勇说:“《陇上学人文存》记录了陇上学人弘扬‘甘肃精神’、砥砺‘陇人品格’、献身学术、追求真理的轨迹和脉络。这10辑百卷《文存》提炼总结老一辈学者的宝贵思想、学术精华、治学方法和理念。《文存》的编辑出版,为陇上学术打造了一个响亮的学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