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何在?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5







  近两年,纪录片凭借走心的立意与精致的制作,在电视媒体、网络视听平台大放异彩。站在更高的维度观察,纪录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是记录时代、传承文化、洞察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打开中国之窗,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有效途径。

  说起纪录片,就不得不提到上海:1993年,中国第一个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编辑室》诞生在上海;2012年,中国第一个纪录片专业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诞生在上海;2014年,国家启动纪录片频道上星,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是第一批上星播出的频道。在创作者队伍日益壮大、作品质量精益求精的当下,上海电视节“新时代表达 国际化叙事——纪录片创新发展论坛”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出谋划策……


思想引领 展现新时代气象

  纪录片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尤其是其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了《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切实的举措,进一步服务和保障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这一意见的及时出台,无疑为繁荣纪录片创作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政策支持。

  政策的强力支撑,使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对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梅茹认为,纪录片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强化思想引领,坚定文化自信。“要牢牢把握纪录片选题方向,不断拓宽视野广度,增强精神力量。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恢宏的时代主题,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靠创新推动发展,行业需要保持正气和锐气。刘梅茹表示,纪录片以真实为基础,在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叙事表达,要把电视内容优势与互联网传播优势深度结合,充分发挥融媒体“新、短、快、活”的优势。“行业需要在短而精、小而美上下功夫,增强对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使纪录片在全媒体体系中占据更大份额。”

  创新的另一维度是要下功夫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刘梅茹看来,这要求行业通过技术赋能,以及传播渠道、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多方面拓展,使纪录片的创作空间、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业者都在思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对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颖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聚焦主题主线,打造新时代精品。创作者要有回归原点的自觉意识,以时间换故事的创作优势,真正立足现代化进程,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用心、用情、用功记录中国社会辉煌发展的瞬息时刻。

  其次要强化精神引领,凝聚现实力量。纪录片作为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代表,观照的是现实生活,这需要让人民始终处于叙事的核心、镜头的焦点。行业应该用大视野、小切口、真感情兼具的创作内容,有效筑牢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连接。

  再次是深耕内容加潜能,平衡价值。刘颖表示,打通产业链的各行业、各要素,拓展媒介,打造有收益的市场空间,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从业者在挖掘产品共性、提炼深度表达的同时,要能够统筹实现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三赢局面,促进纪录片行业繁荣发展。”

  最后就是提升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而纪录片就是跨越国界、突破文化障碍的有效形式。“纪录片是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展示现代文明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议推动纪录片国际合作,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刘颖补充道。


品牌创建 当作工艺品雕琢

  在纪录片创作中,传统媒体持续发力,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擦亮了中国纪录片的金字招牌。如上海广播电视台高度重视纪录片的创作,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其创作推出了《人间世》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纪录片精品力作。

  为加强纪录片的创作,上海广播电视台专门成立了纪录片中心,中心所拍摄的纪录片《大上海》《诞生地》《行进中的中国》《永远的行走》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1年,该纪录片中心大胆实践,在全国上星频道东方卫视的黄金时间,推出周播精品纪录片专栏《新纪实》。对此,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台长、总裁宋炯明表示,其之所以冠名“新纪实”,就是想与时俱进,期望进一步打响新时代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品牌,实现新时代新海派纪录片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从业者,宋炯明对纪录片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样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宋炯明为从业者提出了四“心”的建议:

  一是不忘初心。宋炯明表示,这个初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时代主题,张扬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书写人民、记录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始终做到不忘初心,才能够肩负起党、历史、时代和人民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用纪录片为开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新篇章添砖加瓦。”

  二是保持恒心。在宋炯明看来,时间的沉淀和恒定的坚持,本身就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新不止、匠心不变,应该是纪录片人始终坚守的。“我们要把每一部纪录片的创作,当作工艺品而不是流水线产品来认真雕琢。让纪录片的每个镜头、每帧画面、每句旁白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推敲。”

  三是要坚定信心。宋炯明表示,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纪录片人要用充满文化自信的内容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广度、深度、热度、温度、态度。“中国纪录片工作者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精彩的同时,努力用中国道理、中国精神、中国美学讲好世界的故事。”

  四是要树立雄心。人民呼唤纪录片精品力作,时代需要纪录片经典。对此,宋炯明认为,纪录片人要沉下心来,把自己的作品打磨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我们期待并呼唤越来越多的纪录片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


创新表达 开发美学新体验

  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因此,纪录片的创新表达至关重要,从业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探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人、导演徐欢透露,今年是总台纪录频道(CCTV-9)成立12周年,这12年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就是紧跟时代的脚步,用技术来创新内容的表现。徐欢表示,融媒体时代下,多屏的互动、小屏带动大屏成了发力的重点。“比如我们增加了5分钟和15分钟的短视频纪录片,以吸引年轻受众。”

  目前,纪录片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今天纪录片走到了一个新的瓶颈。“现在纪录片投资比过去多了,技术也越来越华丽,但是创意并不突出,真正能够触动我们,并留下深刻精神记忆和美学体验的作品还很有限。”对此,张同道呼吁纪录片需要新改变,要讲以前没有讲过的故事,或者要对老故事进行新维度的挖掘,思想创意上要进步,美学上要有新体验。“当前不断创新的要求,正促使纪录片人采取更先进有效的手段进行创作。”

  传统媒体人做纪录片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他们觉得在快节奏的当下,传统媒体对品质的坚守能在纪录片上得以延续。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秦博工作室负责人、纪录片《田野之上》总导演秦博表示:“所有人都朝着一个题材涌入的时候,作为主创是要警惕的,需要思索这是否值得我们去做。还有对于纪录片的文案,其核心仍是笔头。现在面对短视频的冲击,不少人缺少深度写作的能力。因此,年轻的纪录片人仍需要花些时间去学习传统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