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梅兰芳海外传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03

中国戏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近代以来,国势衰微,文化不振,唯戏曲经历雅部昆曲的式微后,花部乱弹呈兴盛之势,逐渐占据京城戏曲舞台,并孕育出京剧,进而成为国人最好的精神娱乐和精致艺术,令人陶醉迷恋。
进入20世纪,京剧表演艺术臻于炉火纯青。梅兰芳在王瑶卿等前辈基础上革新,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进一步创造发展,臻于成熟。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不仅成为20世纪戏曲巍峨之峰,也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梅兰芳的不俗,不仅在于舞台扮相的光彩照人、大方自然以及唱腔的干脆利落、刚柔并济,还在于他看问题的眼光,对京剧艺术发展的眼光。这种眼光,既体现于他对京剧表演和京剧舞台多方面的革新、发展,还在于他的世界眼光,海外戏曲传播是他这种眼光和见识的具体体现。
梅兰芳的影响力,已不囿于中国范围,更辐射至海外。这在那个年代,也应该是甚为少见的现象。
在海外戏曲传播方面,梅兰芳是先行者,1919年、1924年的访日,1930年的访美和1935年的访苏,成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标志性事件。随着访日、访美、访苏演出的进行,海外关于梅兰芳的报道、评论和研究一热接一热,梅兰芳在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影响远不局限于访问国。
梅兰芳去日本次数最多,如果加上他1930年赴美往返在日本的逗留,共有5次踏上东瀛岛国。日本一向以研究汉学著称,梅兰芳这样的京剧大师自然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梅兰芳在日本”的翻译和整理工作由江棘副教授担任,文献索引目录共辑得书籍、报刊、广告等544种,全文翻译144种,并包括照片、图片300余幅,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从东部到西部演出取得极大成功的同时,赢得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包括戏剧、舞蹈、音乐、电影、艺术各界的好评,梅兰芳纪念馆藏有当时收集的美国各地的报道和评论剪报三大册。
“梅兰芳在美国”所用美国文献主要是梅兰芳纪念馆所藏剪报及翻译手稿,约134篇,由在美国的林达博士对中文译稿进行注释、编校。这一工作非常繁复,难度也大,中文稿件基本上是重译,译文内容的准确性无疑是这次整理的重点。
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演出盛况空前,而高潮则是1935年4月14日,由苏联戏剧界、艺术界专门召开的讨论会,当时世界最为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导演等30多位都参与了这次研讨,他们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研究文章。这些评论、文章和报道等是研究梅兰芳海外传播及意义的一手资料。
“梅兰芳在苏联”的承担者陈世雄教授,是俄苏戏剧、世界戏剧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多次往返奔波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在莫斯科国家图书馆、档案馆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文献。很多分馆都设在莫斯科远郊,交通不便、艰辛不易在其“编后记”中已有说明。
国外的报道评论都附有梅兰芳剧照和生活照,《梅兰芳菲》系列中的所有图片,一为原文献照片,一为与该文献内容相匹配的梅兰芳或相关文献照片。
梅兰芳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在日本、美国和苏联都有拍摄电影的经历,这些视频、音频资料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依然存在。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其形象的视频、音频文献具有文字表达所不能替代的价值。
梅兰芳一行是把自己视为中国文化的使节,而他们半年多的辛勤演出和付出,也确实让美国艺术界、文化界赞叹“梅兰芳的艺术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
《梅兰芳菲》
刘祯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