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清:小平台也能大有作为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30
◆开栏的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出版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即日起开设《谈经论道·我的30年》专栏。专栏聚焦出版工作主体——编辑,从中国编辑学会公布的获得“从事编辑工作30年编审纪念证书”人员中选择8位,挖掘他们践行的编辑理念与工作经验,激励业界同仁为文化强国建设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邹德清是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获得者。在33年的编辑生涯里,邹德清担任责编、二审、策划、终审的图书,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正式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正式奖、中国图书奖。值得称道的是邹德清策划、审稿的图书,还于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对于这些国家级奖项和荣誉,邹德清淡淡地说“运气好”。事实上,邹德清的体会很直接,那就是编辑要敢于勇立潮头,年轻时敢想、敢为,中年时勇于承担重任,年长时有策划和指导能力。在他看来,职业平台没有大小之分,只要热爱、倾心投入、勤于思考,小平台也能大有作为。
那么,这些体会的背后有哪些细节?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武汉出版集团对其进行了面对面专访。
入职6年他抱回国家级奖
1996年,入职仅6年的邹德清给武汉出版社带来了惊喜。原来,邹德清担任责任编辑的《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一书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谈及这部获奖书,邹德清说其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知名生态学学者陈敏豪。1992年,陈敏豪就国际间污染输出问题致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一位中国学者的忧虑和建议——关于国际间污染输出的一封公开信》,随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纽约办事处主任让-克洛德·法皮以加利秘书长的名义给陈敏豪寄来了复信。得知这些细节,“我在编辑这本书时,便将这些信作为附录编入,书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邹德清说。
身在武汉能约到上海学者的稿子,与邹德清善于捕捉信息有关。邹德清说,当时生态环境问题还未引起广泛重视,他在和武汉的一位学者闲聊中得知这个信息,并通过这位学者与陈敏豪取得联系。让邹德清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与陈敏豪见面,直至2009年陈敏豪去世。“当时没有高铁,需要坐船几天才能从武汉到达上海。不过我一直保留着与陈先生的通信,这些信是我对陈先生的最好纪念。”
31岁就获国家级奖对编辑来说是巨大鼓舞。邹德清总结道:“年轻编辑要有主动策划意识。如果没有主动作为,也不会有机会获得荣誉。此外,编辑工作不是纯个体劳动,它需要集体的支持和帮助。”
历时6年编《聂绀弩全集》
2004年3月18日,由武汉出版社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协办的纪念聂绀弩百年诞辰暨《聂绀弩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聂绀弩全集》分杂文、散文、小说、剧本、旧体诗词、新诗、古典小说论、语言文字论、书信、序跋及部分档案材料10卷,有300余万字,收录了迄今存世并有文献印证的聂绀弩的几乎全部创作。该全集的出版对于抢救中国现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2007年、2008年、2009年《聂绀弩全集》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正式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正式奖、湖北省出版政府奖荣誉奖。
回想编辑《聂绀弩全集》的经历,作为《聂绀弩全集》执行编委、第一责任编辑的邹德清说,那是与高贵灵魂接近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据他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武汉出版社就有整理出版湖北籍文化名人文集系列的打算,加之著名作家曾卓也在呼吁编辑聂绀弩作品集,武汉出版社主要领导即在1998年与同样有此想法的省出版局领导商议,决定整理出版《聂绀弩全集》。
能参与编辑、出版《聂绀弩全集》,令邹德清很是兴奋。可是,这种兴奋很快就被困难打消。原来全集编辑小组发现,专门研究聂绀弩者不多,相关资料犹如一盘碎珠散于全国各地。怎么办?社领导果断拍板,由出版社自己承担资料搜集、编纂等全部工作。邹德清慨叹:“这对当时经济实力和编辑力量相对薄弱的武汉出版社来说,困难可想而知。”
“最难的还是搜集资料。”邹德清回忆,“编辑小组首先寻访了全国各地与聂绀弩生前有交往的文化界人士数十人,阅读了聂绀弩自传、回忆录,社会各界人士回忆、纪念聂绀弩的文章及其他参考材料数百万字,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线索。随后,编辑小组追寻着聂绀弩的生命轨迹,走遍了聂绀弩生前创作和编辑活动的所有重要区域,直接访问和通过信函与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南京、广州、桂林等全国10余个城市的近30家研究收藏机构反复联系,查阅了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报刊百余种计2000个合订册,寻获了聂绀弩在不同阶段出版的著作30余种近60个版本,以及大量的报刊文献、手稿手迹、档案材料、图片照片等,先后复印或抄录了各类资料1000余万字。进入编辑阶段,编辑小组又在顾问和编委的指导下,进行艰苦细致的梳理分卷、遴选甄别、考订注释,以及文字辨识和编校工作。”
如今回看,邹德清慨叹:“对习惯于在现成书稿上加工的编辑来说,参与《聂绀弩全集》整理、编辑、出版是一个绝佳的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6年的时间不算短,遇到挫折时我也曾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
《聂绀弩全集》的出版,吸引了不少文化名人及其后代的目光。目前,《杜维明文集》《绿原文集》《邵荃麟全集》《秦兆阳文集》在邹德清的组织实施甚至作为第一责编下,成为武汉出版社的品牌书。而邹德清也在这些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再次体会到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连续3年入选主题出版选题
2016年至2018年对邹德清来说也值得提及。2016年,邹德清策划、二审的《中国梦与中国价值》入选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17年,邹德清参与策划、二审的《扎紧制度的笼子——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的重大发展研究》入选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18年,邹德清策划、终审的《中国减贫行动:1978—2018》入选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说起成功入选的原因,邹德清认为,出版具有记录、传承、传播时代的功能,这一功能要求出版人时刻关注时政。他感谢童年时家里那台收音机,是它每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培养了他听新闻的习惯,这一习惯令他至今受益。近期,邹德清策划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调查文献》《长江文明通史》获得了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两个项目虽属学术项目,但和时政也有密切关系。
从武汉出版社的助理编辑,到武汉出版社总编辑,到现任武汉出版集团副总经理,谈到出版社的业务工作,邹德清认为:“出版社的出书面貌一定是由社长、总编辑决定的。如果不是你策划的,一定是你指导策划的;如果不是你指导策划的,一定是你认可的。”
那么,邹德清眼中的优秀编辑是什么标准?他告诉记者,首先得热爱这个职业,不要抱怨平台太小无从施展;要放眼全国,在时代大势、社会需求中寻找自身立足点;心中要有集体,个人成就集体,集体也成就个人;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奉献给读者高品质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