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2023北京出版高峰会议
共商中外合作之道 共谋国际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19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将努力成为主业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出版龙头企业,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左志红 摄
6月16日,以“携手迎挑战 合作促发展”为主题的2023北京出版高峰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外的出版人和专家学者,展开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共商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国际出版合作与共同发展。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中国线下举办的首场中外出版人高峰会议。许多新朋老友相聚于会议上,大家充满喜悦,对出版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出版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具有重大作用。”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指出,出版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积累传承世界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融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数字出版技术迅猛发展,开放获取成为全球共识,主流学术出版机构业务不断拓展,中外合作成效显著,出版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中外出版人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出版交流合作,强化合作共赢理念,深化合作交流的内涵,拓展创新交流渠道,扩大新技术的合作领域,共同促进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民主促进会与出版业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一直深度关注出版业发展。”民进中央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表示,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国政府在这十年间通过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推动国际出版合作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新形势下,希望中外出版机构继续加强交流与学习,探索前沿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新的出版繁荣与发展,推动世界在文明互鉴中实现共同进步。
阿布扎比文旅部阿拉伯语中心主席阿里·本·塔米姆说,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钦佩,阿联酋十分重视多年来与中国建立的牢固关系。比如,1994年在北京建成的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阿文化对话。2011年,中国学者仲跻昆获评谢赫·扎耶德图书奖年度文化人物。2017年,中国以主宾国身份参加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今年,我们开始与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合作,增强中阿之间的翻译合作。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出版文化产业的交流,进一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勃表示,中版集团将担当出版使命,继续提高出版供给质量,打造文质兼美的精品出版内容;推动技术赋能,打造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强化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中华出版品牌崭新出发。他说:“未来,中版集团将努力成为主业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出版龙头企业,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年均对外译介图书版权300多项、承接海外印务订单过千万元,承担援南苏丹、援柬埔寨教育技术援助项目。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玻说:“未来,中南集团将持续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延伸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
强化合作共赢理念
出版在传播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化交流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临新技术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无论规模或实力大小,任何一家出版商都难以独自应对。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合作可以提高全球出版业的价值和影响力。
英国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美国出版商协会董事会成员兼财务主管贝谨立说:“我们需要深化和扩大合作,当然作为出版商我们总是在互相竞争,但我们是友好的竞争者,也明白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一个拥有非常多的参与者的出版业是健康的。”
励讯集团企业事务总裁、爱思唯尔公司董事长池永硕在演讲中提到和中国的合作。20年前,爱思唯尔在北京设立第一个中国的办事处,“以便我们能够更直接地支持日益增长的中国研究者”。2007年,爱思唯尔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合作成立科爱公司,至今科爱已出版150多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期刊。“认识到中国大湾区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我们决定再次采取行动。就在本周,爱思唯尔深圳办事处成立。”
与池永硕一样,英国经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也十分看好中国的发展。他说:“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是非常惊人的,中国应该在国际上更好地宣传,更好地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认为学术出版国际合作前景广阔。“相对于国际上现有的中国学术资源的存量来讲,新增的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远远没有被世界学术界、知识界和广大的世界读者所了解和分享。我想学术出版的国际合作仍然是一片需要不断发掘的蓝海。”
会议上同样关注未来学术出版问题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全球发展总监布姬塔·夏洛特·范赖因贝格。她坚信,学术出版的未来关键在于多种形式的全球合作。“大家都知道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气候危机到持续的战争,再到无所不在的不平等现象,这些问题都是全球性的,而且方案也只能来自全球的合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学术对话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不断推动技术赋能
出版从来都是技术推动型行业。当前,出版业如何迎接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位嘉宾给出了他们的思考。
外研集团(外研社)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在社内提出“应数尽数,纸数融合”的口号,“我一讲话就一定要讲数字化,因此同事都叫我‘数字化社长’。”她说:“有人说数据治理是数字化转型的‘牛鼻子’。我深以为然,因为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它更像一个导师,时时在给生产者、服务提供者提供反馈,帮助其及时纠偏。”
德古意特出版公司商业副总裁本·阿什克罗夫特呼吁出版业应为可持续开放的未来而进行数字协作。他说:“数字化转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业务目标,比如说可以为专家知识群体创造卓越的数字体验,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开发创新型的业务模式,可以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联系在一起。”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对出版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更自觉地应用新技术来推动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是当下中外出版人必须紧迫回答的重要问题。
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史安斌表示,近期火爆全球的ChatGPT引领了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浪潮。“我们发现它在国际出版领域发展最稳定最快的就是翻译功能。对于出版业来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会极大程度上降低国际交流的难度。大家知道翻译成本非常高,但借助大模型和机器翻译有效提升国际传播内容生产的效能,尤其是专业术语转译的精准度非常高。”
“当下我们正面临一个从知识全球化到智慧全球化的过程,只有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才能适应这场新的变革。”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提到,中信出版正在用“一个框架、一个库和三个端口”构建数智出版体系。“一个框架”就是发挥中信翻译版权书的优势,快速推动出版流程的升级。“一个库”就是以高品质的数据内容库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标签,重新形成内容库,给智能应用平台提供素材和内容基础。“三个端口”就是在专业财经信息处理、少儿科普分级学习和机构学习型组织服务3个方向推出人工智能应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