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19
高温持续的北京,火热的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6月15日至18日,国际出版人共赴书香之约。
他们精心推介来自本国的一本本好书,用心开展对话交流活动;他们邀请中国出版人来展台做客,把各国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画卷”铺展在来宾面前;一场场洽谈,一次次签约,他们对中国好书频频点赞,寻求引进版权……
让世界阅读我们。难忘阿尔及利亚以主宾国身份参展,两国学者就经典文学作品互译对话,进一步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难忘20位荣获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海外翻译家、出版家、作家介绍中国,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在这里阅读世界。不舍前来观展的外国读者,有的能说一口流利中文,聆听中国出版人讲述动人故事;不舍穿上中式服装的外国出版人,流连于中国出版展区乐而忘返,只为觅得自己心仪的那一本书。
多年来,图博会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现象。因书结缘,尽管肤色、语言、国籍、文化不同,中外出版人紧握的不仅是双手,更是一份以读凝心的默契。以书为媒,伴随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身着中式服装的国外出版人(右一)在挑选心仪的图书。 本报记者 章红雨 摄
6月16日下午,译林出版社举办《金色河流》土耳其文版版权输出签约仪式。本报记者 李美霖 摄
瑞士努依出版社总经理劳拉分享中国PNSO恐龙故事在瑞士出版的情况。 本报记者 尹琨 摄
6月14日,国际出版人在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上交流。本报记者 孙海悦 摄
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随处可见中外出版人交流的身影。本报记者 孙海悦 摄
俄罗斯生物物理学家、作家尤里·涅奇波连科(右)在向读者介绍他发起的出版项目“给成人和儿童”“给10岁以上的人”,这两个项目已经出版了20多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作品。 本报记者 章红雨 摄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英文教师艾礼(左)在美国展团翻阅了解最新图书。 本报记者 尹琨 摄
美丽的阿尔及利亚出版人身着民族服装,在展区面带笑容迎接各方来客。 本报记者 章红雨 摄
德国展区内,外国出版人在热切交谈。本报记者 李美霖 摄
沙特出版人用相机记录图博会上的美好瞬间。本报记者 章红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