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十月少年文学》:
开创儿童文学期刊新范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30
□本报记者 张博 通讯员 陈业莹
作为老牌文学杂志《十月》的少年版,创刊于2016年的《十月少年文学》不仅秉承着《十月》纯正的文学品格,而且在以当代儿童文学大家的中长篇作品为主,兼顾各种体裁短篇作品的内容编排中,开创了国内儿童文学期刊新范式。这也使《十月少年文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中国最美期刊”“第31届香港印制大奖杂志印刷冠军”“2018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单篇作品奖”“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项殊荣。
创新全媒体办刊模式
“作为一本新时代的儿童文学期刊,《十月少年文学》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为了适应新时代文化的需求,杂志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办刊形式上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十月少年文学》执行主编张晓莉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十月少年文学》倡导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映,追求典雅、深邃的文学意境,致力搭建儿童文学创作新高地,同时以全媒体办刊为指引,通过书、刊、网间的互动,全方位打造一个可听可看的广阔多媒体阅读空间。
在内容上,《十月少年文学》主打中长篇作品,这也填补了我国儿童文学期刊的空白。杂志刊登过的中长篇作品有曹文轩的《萤王》、张之路的《吉祥时光》、殷健灵的《废墟上的白鸽》、王立春的《风的羊》、刘海栖的《有鸽子的夏天》等,这些有力度、有温度的文学作品,也为少年儿童带来了有益的思想启迪和精神享受。
“《十月少年文学》诞生于融媒体时代,在内容生产和服务模式上都有所创新。”张晓莉介绍,杂志在创刊之初就实行全媒体办刊的模式,刊媒互动,为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新的升级。“我们邀请朗诵名家录制杂志文章音频,在‘小十月’微信公众号上,以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发布内容,为读者打造了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让文学真正地‘活’起来;建设‘小十月俱乐部’小程序,重点打造《跟着名师学写作》《作家陪你学诗文》《我要上杂志》等栏目,建立自己的社群,线上线下联动,用优质的数字化内容服务读者。”张晓莉举例说道。
催生多形态“儿童文学”
“作为一本新时代的儿童文学期刊,如何为孩子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如何满足少年儿童的文化需要,如何用文学增强少年儿童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杂志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张晓莉告诉记者,《十月少年文学》编辑部群策群力,守正创新,对内专注严把内容质量关,对外积极交流分享充实“朋友圈”。
自《十月少年文学》创刊以来,一直积极举办各类文学活动。“杂志发起设立‘小十月文学奖’,倡导‘直击内心的童年书写’每两年举办一届,面向全球征集优秀的华语儿童文学作品。‘小十月文学奖’至今已评选3届,参评稿件上万篇。”张晓莉说道。
在首届“小十月文学奖”评选中,评委对获奖作品这样评价:“飞扬舒展的想象之下,是脚踏实地的生活关怀;净朗稚真的趣味背后,是深幽辽远的生命领悟。童话构思颖异,风格独特,在轻与重、小与大、欢乐与孤独、幸福与忧伤的奇妙交织里,我们听见童年自己的声音,也看见了守护在旁的那个温柔的身影。”
为了将优秀的文学作品送到孩子身边,用文学的力量陪伴孩子成长,用切实的方法指导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杂志社以“阅读有力量,写作有方法”为主题,推出了“《十月少年文学》创享会”活动。张晓莉表示,《十月少年文学》希望通过与作家及其所在地区的学校进行互动,助力推动全民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在当地的发展。
“为了深入地服务校园,服务语文教学,培育文学新人,《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设立近百个‘小十月文学社’,聘请50余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担任《十月少年文学》文学导师,并在10多个省份的中小学举办了近百场‘文学艺术名家进校园’活动,服务于校园读者,同时为少年儿童举办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文学品牌活动。”张晓莉举例说道,如“小十月研学”“小十月戏剧节”等,为少年儿童搭建了一个文学阅读、创作、发表、交流、体验的平台。
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新路径
《十月少年文学》的创刊是“十月”品牌的延伸拓展,在继承《十月》纯文学品牌调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做大做响了“十月”品牌。
张晓莉表示,未来,《十月少年文学》将以文学期刊为平台,在拥有优质内容资源的基础上,按照IP全产业链发展的目标,围绕文学核心向多元衍生的戏剧影视、教育培训、文学研学等内容创意产业拓展,形成儿童原创文学IP孵化器,利用电商、社交媒体等现代手段,把文学和新业态嫁接,实现整个儿童文学创意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形成“小十月”品牌的全新商业模式。
“在新时期找到一条少儿期刊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使得《十月少年文学》的品牌形象愈发清晰、品牌内容更加充实、品牌价值得到提升,最终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儿童文学领导品牌。”张晓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