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新闻中心以“开放中国、双赢海油”破题
通过企业话语讲述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30
作为高水平开放的“排头兵”,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有责任讲好中国的开放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开放声音。中国海油新闻中心以“开放中国、双赢海油”破题,着眼国际传播的长远发展,探索构建一体化的国际传播“总体设计部”,围绕国际合作关键项目,多角度、多层面设置议题,立体拓展开放故事新空间。
构建一体化“总体设计部”
开放故事的讲述,不能笼而统之,需要具体而且深化的案例。为了打好国际传播的企业特色牌,中国海油新闻中心积极推进供给侧的系统性创新,与海外业务单元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语言的协同,对具有“共振”潜力的案例进行设计深化,让项目故事“结晶”为企业形象可感知的符号。
国际传播“总体设计部”的一端是“采集器”,中国海油新闻中心与海外业务单元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机制,高频高效采集信息,以大海捞针的功夫锁定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锁定之后,“总体设计部”启动选题策划机制,抽调英语、写作、视频等力量组成全媒体报道小组,围绕中国海油“一报一刊一视三网五微六平台”17个传播平台和海外传播渠道,制定一体化的国际传播方案。“总体设计部”的另一端是“扩大器”,中国海油新闻中心与海外业务单元通过报道联动机制完成项目实施,实现国际传播重点选题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多元覆盖。
中国海油是乌干达首个油田项目中翠鸟油田的作业者,中国海油新闻中心深入研究翠鸟油田的特色,把策划做深、把产品做精、把热度拉长,全力打造“翠鸟”IP。
一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以《中国海洋石油报》“一带一路”专版和《双赢》专刊为基础,持续深入报道中国海油扎根乌干达10余年来推动乌干达工业体系建设、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利共赢故事。新媒体推出《包教包会还有实习机会,海油人在乌干达办起培训班》《上万居民告别用水难——“感谢中国”》等产品,通过贴近生活、接地气的表达增强传播效果。
二是图文报道和短视频传播相结合。从当地公益项目素材中选取最生动的人物图片,在报纸版面设计中有意“出血”,强化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其中图片《在家门口喝上了暖心水》入选“国资小新”评选的“2022年度央企海外十大精彩瞬间”。在视觉化方面,视频等数字化叙事能够提升国际传播的现场感和立体感,中国海油新闻中心把短视频作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抓手,精心制作“翠鸟”系列英语视频五部曲,选取具有中外双重生活背景的典型人物,通过镜头中鲜活的个人故事,生动展现中非能源合作给当地民众带来的机遇和发展,精准表达“翠鸟”IP的“小内核”。
三是国内传播和海外传播相结合。中国海油新闻中心记者采写当地社区民众形成英文稿件《“中海油给家乡带来的变化”》,被乌干达第一大主流媒体《新景报》(New Vision)整版刊发,中文报道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转载。“翠鸟”系列英语视频在推特平台广泛传播,获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推特账户多次推介,其中《“翠鸟”伴我行》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案例。通过集中化、视觉化、高频率的输出,持续保持乌干达项目传播热度,逐渐孕育出“翠鸟”IP,形成了“出圈”的效果。
打造情境化“国际暖实力”
讲好央企故事,在叙事元素和叙事手法上要注重故事化倾向,从讲好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入手,在生动鲜活的细节中,实现传播主体间的情感共振。共情的传播效果在异质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共情传播,能够构建起由情感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通路。
2023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双赢》专刊广泛向海外员工和外籍员工约稿,在情境化的讲述中让读者感知中国企业共建“一带一路”的“暖实力”。其中,《印第安村民迎来“独角兽”》讲述了中国海油圭亚那公司员工为印第安村庄安装太阳能路灯的故事。圭亚那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多水之乡”,印第安村位于雨林深处,依靠水路交通,没有电网和陆路联通,夜晚不时有野兽出没。夜间照明问题解决后,喜悦的印第安村民将太阳能路灯比喻为犄角会发光的“独角兽”。稿件以小切口展示民心相通的美好,雨林独特的环境细节、雨季施工生动过程、中国员工和当地村民的真诚互动,一起构筑了沉浸式的讲述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唤起读者的共情共鸣。
在中伊能源合作中,排雷是所有人深度关切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海油担任技术服务主承包商的米桑油田,地雷分布广,而且极具隐蔽性。视频《在伊拉克挖石油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采用Vlog形式,展现油田员工日常“上班”排雷的一天,受众跟随镜头走进井场排雷现场,直观感受200平方米现场起获的大量地雷。Vlog以逼真的“虚拟在场”唤起受众的认同与共情,油田员工质朴平淡的讲述与惊心动魄的排雷作业形成强烈对比,“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表达使丝路奋斗者的形象极具感染力。
推出对话型“国际会客厅”
海洋石油工业是我国首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特行,“开放中国、双赢海油”的故事不仅体现在高水平走出去,也蕴含于高质量“引进来”。中国海油新闻中心结合企业特色和资源,走进国际能源朋友圈,以对话思维经营“国际会客厅”,内外视角共同切入,通过深入的开放故事凝聚有力的合作共识。
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是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大舞台,也是国际对话的大舞台。中国海油连续5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海油新闻中心每年均组织报道小组在进博会现场进行全方位立体报道。尤其是策划推出《中国海洋石油报》历史上第一期英文号,精选具有行业特色的新闻和亮点,辅以鲜明的版面设计,面向参会的外国友人近距离展现“开放中国、双赢海油”的风采。
中国海油新闻中心紧扣“深化海洋油气开放合作,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主题,推出视频访谈栏目《蓝海会客厅》,对国际合作伙伴管理人员进行专访,构建对话性的话语空间,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叙事,传递国际合作伙伴对共享中国发展成果的认同。例如,我国首个海上规模化CCS/CCUS集群联合研究项目启动之际,国际合作伙伴讲述项目背后开放、共享的理念,回顾双方合作30年来的丰硕成果和同舟共济的友谊故事,这期高辨识度、高真诚度的访谈折射出中国海油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风貌,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