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艺术与技术相拥想象力催生更多可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4
□本报记者 洪玉华
从3D制作技术到8K超高清中国水墨动画,从绿幕合成技术到AI智能场景搭建,电影在拥抱技术、融入技术的过程中带给观众更精彩甚至惊艳的体验。
结合当前电影技术发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特别对话几位电影人、技术领域专家。他们认为,谈论电影发展时,电影工业是被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如今,电影工业正迈向信息业。与此同时,电影技术也正在被更多人看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发挥更大助力作用。
电影史也是技术更迭史
百余年世界电影史也是一部技术更迭的历史。“我们把黑白默片看作第一代电影,从那时起电影发展就与技术紧密相关,当前游戏电影化、电影游戏化以及未来的交互电影都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动画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孙立军认为,数字化时代正在为电影艺术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元宇宙正在带来影视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认为,元宇宙发展过程中会解决许多技术问题,影视、游戏等都是元宇宙技术的受益者。他谈道,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元宇宙建设,这为影视创作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更好的沉浸式体验、更多全自动合成、超智能演化、多分身演绎等。在人工智能驱动变革的背景下,高智能创新、平行世界构建等都将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
“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电影充满浪漫的幻想,想象力是二者的结合点,可以催生更多进步的因素。”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姜晓明的这一观点在电影实践与教育研究领域都广受认可。
孙立军以一部8K水墨动画为例谈道,技术让中国动画实现了工笔画的效果。中国审美、中国方案在电影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好展现,也受到世界电影人的关注。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说,好莱坞曾流行的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诠释新技术对电影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视觉艺术、特效艺术和AI技术应用正赋能电影业发展。由此,电影院校建设也要和产业融合,实现产学融合、产教融合,期待电影教学进一步关注科技赋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
炫酷≠烧钱,降本也可增效
技术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更好的呈现,但同时也有人直言大片是烧钱的艺术。
针对这一话题,于冬谈道,过去拍电影有个重要问题就是大量的外景、室景搭建,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环节。现在数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外景搭建问题,很多场景可以借助AI数字技术实现。比如借助绿幕合成技术可以“穿越”到古代、万马奔腾的景象不需要大规模实景就可以生动呈现等。新技术创造了更多沉浸式场景表达,同时激发了更丰富的想象力。
“技术同样可以降低成本。”孙立军认为,技术很酷很炫,但不要提到新技术就想到烧钱。目前,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电影集团合作的一部影片,全部采用AI介入造型衍生产品设计,这部影片的拍摄环境只有不到100平方米的绿幕,没有动用大型设备,效果同样精彩。此外,AI还可以用于未来角色的定妆照等。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虚拟内容视频场景,目前已经形成了技术流派,可以在影视产业链中高效发挥作用。”戴琼海说,如同3D内容制作已广泛应用一样,电影人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学会使用AI工具等。
电影已成为信息化产业
起步于技术的电影业在技术大潮中不断实现新跨越。
“元宇宙可以让体验空间从四维向七维跨越。”戴琼海认为,元宇宙带来的变革从时间、空间到人体与物体的分身、对话、连接等,都能够给未来影视带来创新空间。
于冬也谈道,2010年拍摄3D电影《龙门飞甲》时,公司请美国喀麦隆团队调试机器。从每天拍一个镜头,到一天拍20个镜头,再到一天可以拍50个镜头,技术运作团队已经非常成熟。他同时感叹,一部电影催生了诸多后期公司,目前中国电影业技术团队已得到很多锻炼,有了很大提升。
“电影已经成为信息化产业,已经数字化了。”孙立军介绍说,基于中国审美的《新三岔口》《秋实》等影片获得世界电影业的赞誉。这些影片改变了传统的拍摄方式,运用了基于中国审美的8K超高清显示的中国标准或中国模式。
《流浪地球2》是中国电影技术获得长足发展的代表之一。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演员吴京表示,电影业离不开创新,也需要科技支持,希望包括AI技术在内的现代科技能为电影业发展带来更多助力,期待新技术为电影“添砖加瓦”。
孙立军介绍,北京电影学院成立的数字媒体学院尤其关注电影技术变革,比如虚拟角色等。同时,学院也在集中力量研发交互电影,让一个故事有n个结局,观众可以走进电影院像现在一样一起看一块银幕,也可以通过手机多屏参与。(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