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电影艺术,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24
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光影之间,乾坤万象;电影是光与影的技术,技术迭代升级,银幕光影震撼。5月19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发的全球最大LED电影屏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见证着技术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放映的新征程,更让人们看到了技术赋能的中国电影放映“大有不同”,电影行业“大有可为”。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电影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呼唤、观众的呼唤,也是电影人的重大责任。用己所长,正视不足,拼搏力行,今天的电影人正站在电影技术赋能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口。此时,在“怎么看”中发现问题,认清形势,在“怎么办”中勠力同心,勉力前行,更加美好的电影明天就会在前方向我们招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判断对电影业同样适用。纵观电影发展史,实际上它就是一部电影科技的发展史。知名导演张艺谋曾说,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一秒钟都离不开技术。美国电影理论家路易斯·贾内梯也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交流手段、一种工业,始终主要取决于技术的革新。此说虽存偏颇,但也道出了技术之于电影的重要价值。
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短短二十几年间,中国电影年产量从不足百部发展到超过1000部,电影票房从不足10亿元发展到640多亿元,影院银幕从几千块发展到8万余块,影院观影人次从不足1亿发展到超17亿……在一对对惊艳数字的背后隐藏着中国电影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的身影。新征程上,电影发展急切呼唤电影技术的支撑,电影技术的支撑将推动中国电影业高质量快速运行。
“中国研发的CINITY放映系统是世界级水准。”《阿凡达:水之道》上映时加拿大导演卡梅隆曾不吝赞美之词。其实,中国电影人追赶电影科技的步伐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增强而持续加快,这种努力从未停歇。10年来,我国电影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坚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中国电影科技也从“破冰”到“崛起”,取得了长足进步。从电影频道推出的《中国电影这十年——图说电影》报道中可以看到,2009年至2016年,中国与影视相关的专利数仅7000多项,而截至2019年,中国与影视相关的专利数已超过3万项。其中,首个中国电影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影技术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获准通过,让中国电影技术标准登上国际舞台,也为改变中国电影标准始终处于跟随和被动接受状况提供了更多可能。
技术应用方面,《八佰》几乎全部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创造了更加有质感的影音效果;在《长津湖》《金刚川》等影片中,各种形式的航拍、数字合成、虚拟拍摄等,大大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视角;在中国企业支持下,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使用3D/4K/ 120 FPS高规格进行实验探索,更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在制作技术上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
电影技术不仅是影片摄制技术,也涵盖影片放映技术与电影器材制造技术。令人欣喜的是,当前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清视频格式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以及CINITY高技术格式放映系统、激光放映光源技术、3D电影技术、LED全数字虚拟摄制技术等方面,我国电影科技已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技术的进步也不断激励着电影人的创作,近年来,《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等电影中的光影氛围营造、实景UI技术、云技术、视觉特效、虚拟拍摄等已达到国际较高水平。同时,《速度与激情》系列、《2012》、《环太平洋》、《变形金刚》、《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美国队长2》等越来越多享誉世界的“欧美大片”中的视效画面都有中国特效团队的贡献,这说明中国不断进步的电影科技正在得到世界电影界的广泛认可。
过去20余年里,全球电影产业的主要增量均出现在中国。毫无疑问,快速崛起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客观而言,中国电影和电影先进国家在技术上仍存在差距,在数字电影图像芯片组件、摄影机镜头等关键核心部位依然存在有待破解的技术难题。同时,工业化体系的落后也制约其发展。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中国电影人在“怎么看”中明朗大势,在“怎么办”中擘画蓝图,正以漂亮的身姿在电影奋进之路上勇毅前行。
首先,研发更加实用的新技术。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加成熟可控且能够与先进电影工业体系相融合的技术,是当前电影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而且,强大的工业体系不仅需要设备和技术,更需要流程和标准。在无人机拍摄、虚拟拍摄、5G移动通信系统等拍摄与放映技术实现局部比肩的前提下,中国电影还需要在电影摄制发行播映体系中建设符合各环节要求的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体系。毕竟,凭借《流浪地球》开启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是在4年之后推出《流浪地球2》才迎来中国科幻电影的“次年”,“单薄”的优质内容与工业化体系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其次,培养储备人才是“全流程解决方案”的核心。全球范围内各国纯技术的差距正在缩小,而如何将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而且用得好,人的作用正愈发凸显。同样的设备,我们在使用中与美国等电影技术先进国家的效能发挥水平差距明显。因此,瞄准国际电影技术前沿,把脉电影科技发展方向,贴近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青年电影人的培养是一个大课题。
再次,达成“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手段”的共识。全球知名电影理论家对此早有精辟论述。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说“未经雕琢的真实是电影的核心吸引力”;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不是剪辑或其他形式的产物,它是照相的产物,所以照相的特性是电影的基本特性”。这些观点都在表明电影技术要从属于电影的内容产品本质。因此,重视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又不唯技术论,才能最终用一流的技术打造出一流的作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电影精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迭代一次次证明,从“可知”到“可感”的过程中,好故事是关键、新表达是方向、硬技术是亮点。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已就建立完善电影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健全电影标准化体系、电影人才培养等提出了发展路径。在“以标准为前提、以人才为抓手、以讲好故事为目的”的行业共识下,借助高新技术赋能,整装再出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电影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