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温暖与成长:“汶川”报道主基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16
□本报见习记者 齐雅文
汶川女孩在当年被救治的医院当护士、当年在消防员帮助下渡过难关的男孩如今也成为消防员……今年是汶川地震15周年,多个相关的热议话题纷纷出现在各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上。15年的时间,有的人从孩童成长为成人,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过好精彩人生。15年的时间,当年的地震重灾区正走在飞速发展的道路上,展现时代新篇章。
在媒体推出的汶川地震15周年的报道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温暖和成长,是灾难之后自强不息,珍惜生命、活出精彩。抚平伤痛,发展、成长、未来是汶川地震15周年报道中的高频词。
重生 分享幸存者精彩故事
15年的时间跨度很长,人和事物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汶川地震15周年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众多的媒体并没有过度渲染悲伤情绪,而是着重体现和挖掘当年地震幸存者的成长变化和精彩故事。
其实近年来,关于汶川地震幸存者的报道时常会出现在新闻中,在15周年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采访报道,仍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还记得几年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一位在上海时装周上走秀的残疾女孩的照片,她迈着坚定、自信的步伐,让人难忘。而这位走秀的女孩,就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牛钰。新华社在《“钢腿女孩”牛钰:站起来,走下去!穿越地震阴霾点亮青春光芒》报道中对话牛钰,着重展现了她重获新生后的生活经历。2018年踩着“机械钢腿”参加汶川马拉松,登上海拔4500米的雪山,2023年当选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关于牛钰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属于她的精彩,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在当下进行宣扬。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汶川地震15周年微纪录片《汶川·重生》有一些特别,由当年的亲历者合拍,不少人以拍摄日常生活Vlog的方式出镜,讲述自己15年来的成长故事,纪录片还用四川话进行解说,十分亲切。《汶川·重生》呈现的是亲切的乡音、乐观的心态和精彩的故事,大家接地气的表达,让人们看到那些亲历者绽放出的顽强生命力。
同时,人民日报客户端还制作出多组新媒体海报,以更精简、易于传播的方式,系统展现了多位地震幸存者的前后对比,让更多人看到他们身上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美好品质。
15年过去,山川抚平伤痕,废墟崛起高楼。从地震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感恩、向善、乐观的精神刻画着不平凡的生活画卷。5月12日,中国新闻网开设直播,多路记者重访汶川映秀震中遗址,缅怀逝者。直播中,“无腿舞者”廖智让人生再度起舞;“可乐男孩”薛枭用乐观让新生活“可乐”;“小英雄”林浩扎根映秀基层工作,宣传家乡旅游。直播中出镜的地震幸存者,展现出的是乐观坚持的人生态度,他们正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续写生命续集,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为紧邻四川的邻居,重庆上游新闻客户端推出的报道《汶川地震15周年:北川女孩在重庆笑敬重生》,重点介绍了一位在重庆求学发展的汶川地震幸存者。报道重点介绍了衡永红转到重庆市急救中心医治,以及在重庆生活的具体情况,注重刻画四川、重庆两地人民的深厚友谊和情感交流。
当年的救援人员和被救援人员有着怎样的现状?面对这样的问题,上观新闻客户端发布《汶川地震15年,长征医院医疗队回访绵阳,当地人说“你们是恩人,更是亲人”》,记录下长征医院医疗队进行“重走抗震路、再续鱼水情”回访,6名当年参与救援的医疗队员来到绵阳市安州区,重访当年重灾区的情况。报道中呈现了多张医护人员与救治过的伤病员重逢后的照片,笑容、泪水的交织,让读者看到的更多是感动。
《新京报》在5月12日当天,也分别在报纸端和客户端推出特别报道。其中,《地震孤儿周张帆:要向前看 不要一直沉沦在伤痛当中》《汶川地震亲历者:一路受人帮助 现在想把爱传递下去》等多篇报道,对话地震幸存者,报道并非大篇幅回忆痛苦时刻,而是重点聚焦这些幸存者获救后的生活和心态转变,向读者传递了更多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心态,意义更加深刻。
对比 看灾后重建成果
时光记录灾难,也见证重生,我们缅怀生命的逝去,也铭记危急时刻的生死救援、灾难面前的大爱无疆、震后重建的守望相助。汶川地震15周年的报道,也着重聚焦震后发展,有的聚焦行业发展,有的聚焦两地交流。
川观新闻客户端通过卫星视角带用户飞越汶川地震中的10个极重灾区,从60万米高空见证它们的勇毅前行,向上重生。用户手指轻点海报,便可切换到如今的照片,展现出汶川县映秀镇、北川县新县城、绵竹市汉旺镇等10个当年极重灾区的新面貌。从卫星视角,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灾后重建成果。
同样,中新社也发布了一组照片,以视觉感官告诉人们,今天的四川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地震幸存者也在更好地生活。组图中,汶川县映秀镇的新茂、阿尔沟羌人谷滑雪场、映秀震中纪念馆等,都展现出勃勃生机,人们没有忘记灾难,在更好地朝着未来打拼。
澎湃新闻发布的《北川新县城的重生与成长》一文,聚焦北川新县城这座汶川地震中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沿着永昌河漫步,野蔷薇、杜鹃花等竞相开放,街边景观带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禽鸟不时出现……走进北川新县城,仿佛穿梭于城市湿地公园。”报道注重表现北川新县城的新面貌,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5周年之际,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沿着当年浙江救援队、援建干部的脚步,来到了曾遭受严重破坏的汶川、北川、青川。潮新闻推出的专题报道在编者按中这样写道:“我们看到这里生长出的生活与故事,不再附带悲情,也无需博取同情,而是一群自强不息者的勇毅叙事。”专题中,记者一路走走停停、对话聆听,《熟悉的面孔长大了,浙江的瓜苗在四川开了花》《对话援建干部:援建两年,一生牵挂》《映秀24小时:小镇的变化,从花店、堵车、马拉松里透出来》等报道,以第一人称的观察视角,带领读者看到新时代的四川。
一直以来,熊猫的可爱照片和表情包都让无数网友爱不释手,而15年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遭遇险情。中国新闻网对当年的饲养员进行采访,让人们从另外的角度看到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中国新闻网用短视频对采访的精华内容进行呈现,#汶川地震饲养员连抱带抬转移熊猫#也在5月12日当天成为微博热议的话题,传播效果颇佳。
全面 科普防灾减灾知识
5月12日除了是汶川地震15周年,也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因此,防灾减灾相关内容科普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新华社播发稿件《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聚焦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新进展》,聚焦新时代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从37个增加到44个;《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意见》出台,指导地方健全机构,落实主体责任。稿件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新进展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全面而细致。
过去15年,中国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在汶川地震15周年前夕,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了曾深度参与汶川救灾工作的专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高端智库专家高孟潭从专业的角度,回顾过去我们为应对地震所做的努力,并向人们解答相关问题。
《科技日报》发布的《汶川地震15年后,有哪些应急救援新“利器”?》一文中,记者采访相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向读者介绍了科技力量如何支撑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在5月12日当天刊发报道《“山河体检”近3年 防灾减灾今后将更有数》,报道介绍了四川围绕除海洋灾害以外的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五大类灾害的致灾信息和启动综合风险要素调查。历时近3年的四川“山河体检”,报道着重介绍了其特点和成果,尽量对自然灾害防治做到“心中有数”。
南方+客户端开设的专题中,推出了多张新媒体海报,向大家科普防灾减灾知识。台风来袭怎么办?遭遇洪灾怎么办?专题中的新媒体海报结合广东本地易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具体科普,并采用SVG海报的形式呈现,内容更丰富、呈现更新颖。
地震、火灾、洪水、台风……面对这些自然灾害,中国天气网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出九大灾害避险自救指南。这些避险自救指南以新媒体长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形象漫画结合精练文字,更易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以轻量化内容促进主题内容的传播,力图让更多人对防灾减灾有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也于当天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动画科普短视频《发生地质灾害怎么办?请戳这一条》,向网友科普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提供自救指南,这样的呈现,也更易吸引未成年网友注意,让相关知识覆盖更多年龄段。
回顾今年汶川地震15周年的媒体报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了追忆过去,相关报道更关注当下,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