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方法帮助孩子练好阅读“童子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12
□本报记者 韩萌萌
童年建立起对阅读的热爱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近年来,亲子阅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家长们越来越关注与阅读相关的服务和指导,幼儿园和学校也把阅读纳入日常教学,积极开展家校联动的阅读活动。阅读从娃娃抓起,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阅读中培养对母语的热爱
一位文学研究领域声望极高的学者,一位一生为孩子写作的作家,关于童年、孩子的天性和儿童文学,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钱理群、金波合著的《我与童年的对谈》(青岛出版社)的问世,引发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家长和老师对儿童阅读的重新审视,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要重在培养对母语的热爱。钱理群发现,金波的文字中有一种“俗白中的精致”,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讲出“味儿”来,是引导孩子亲近母语的好教材。两位作者认为,父母要尊重孩子阅读的选择,和孩子共读他喜欢的书籍,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提问、讨论,既锻炼孩子的表达、思辨能力,又在家庭中形成交流的氛围。他们提出,阅读要“读”出声来,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体会汉语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色彩画面感。金波以自身创作为例,每写一段,他总要回过头放声朗诵,反复感受来确定是否适合给孩子阅读。
钱理群、金波二人还提出“诗教”的重要性,现在的父母对“诗教”也许陌生,然而这却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幼儿和低年级孩子来说,父母为他们读诗,声音大于意义,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有“被抱着的感觉”;中年级学生适合读叙事诗,让“声音之流伴随着感情之流一起流动”;高年级和初中孩子更适合读抒情诗、哲理诗,他们的“情感会更丰富,思考会更深刻”。
把握阅读启蒙关键期
阅读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儿童阅读,从亲子共读开始。让孩子爱上阅读,是阅读的关键和前提。
0—6岁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期,这段时间是孩子习惯启蒙、知识启蒙、情感启蒙以及教育启蒙的关键期,而这一切启蒙都可以通过阅读的启蒙来实现。可以说,0—6岁儿童的阅读是一门科学,涵盖生理、心理、认知、社会等多个领域,需要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阅读力决定学习力》的姊妹篇,《爱上阅读:学龄前儿童分级阅读》(大象出版社)被视为作者聂震宁在早期阅读理论和方法上的有益补充,从家长的困惑出发,列举鲜活实例,深入剖析原因,提供专业建议,不仅能够学到行之有效的亲子阅读方法和策略,而且能够了解0—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是一本值得学龄前儿童家长经常翻阅的工具书、参考书,为儿童的阅读启蒙注入科学的力量,也为家长成为孩子阅读领路人开辟了一条路径,在小朋友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
注重理论指导与阅读实践相结合
对阅读启蒙的重视,直接拉动了童书板块的销量。随着图画书阅读热潮的兴起,形式多样的图画书阅读活动越来越丰富,如何讲好图画书成为出版社编辑、老师、阅读推广人等普遍关心的问题。
《儿童图画书的阅读与讲读》(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从理论阐释和阅读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图画书的多角度讲读,为家长、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理论支持、实践方法及讲读策略,进一步推动幼儿阅读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陈晖表示,本土文化对于儿童的成长及文化自信的从小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家长既要让孩子阅读世界各国引进版的图画书,更要重视优秀原创图画书的阅读。该书精选了50部中外儿童图画书作为鲜活示例,其中有25部各种风格的中国原创图画书,通过专业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将本土图画书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等传递给图画书讲读者,助力为小读者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儿童阅读推广之路,若脱离了理论和学术研究成果,则无法长远发展。《绘本为什么这么好?》(新世纪出版社)从探讨“绘本是什么”出发,揭示出“绘本究竟好在哪里”,从定义到解读,讲透小绘本中的大乾坤,让读者一次了解101本经典绘本的叙事逻辑、艺术表达方式及精神内核,从而理解绘本这种文图相结合的独特形式所散发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全面提升家长和老师在陪伴幼儿阅读绘本时的掌控力,对于进一步发掘绘本在亲子阅读中的作用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