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人士研讨电视剧《人生之路》——

探索文学作品影视化创作新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12

□本报记者 孙海悦

  从路遥名作《人生》到电视剧《人生之路》,穿越了40年时光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对话。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人生之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人士认为,该剧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大胆探索文学名著影视化新路径,并深入探讨在当下焕新时代经典文本的重要意义。

传承诠释经典文学作品

  电视剧《人生之路》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和2022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该剧讲述了生活在陕北高家村的青年高加林为了改变命运,努力奋发图强、历经世事变迁,在时代浪潮中谱写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的故事。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人生之路》的改编做到了忠实于小说原著呈现的美学品相,做到了小说原著者和主创人员审美精神的内在一致性。这部剧的创作成功,也展现了对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道路的坚守和传承。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祎呐认为,《人生之路》作为沪产电视剧的新标杆,探索了经典文学作品影视化创作的新路径。该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故事中处处激荡着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澎湃交响。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人生之路》的创作绝非简单的改编,它的前半部基于原著,后半部则是高加林精神的续写。该剧在深入挖掘经典作品恒久主题的基础上,发出振聋发聩的时代新声。

  “《人生之路》将叙事时间延伸到网络时代,将叙事空间由西北县城农村延伸到上海,体现出更为广阔的时代景观和人文命运。”《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该剧的改编体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性、创造性和文学性。

观照社会现实引发共鸣

  调查数据显示,《人生之路》的观众中,18岁—44岁人群占比超过83%。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认为,《人生》发表之时就在广大农村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电视剧堪称“上海版《人生》续集”,礼赞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故事结构合理,富有青春诗意,把人物命运放置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中加以演绎,强化了《人生》奋斗的主题。

  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表示,《人生之路》延续了高加林、刘巧珍等年青一代从陕北到上海这座沿海大城市的人生奋斗之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奋斗史诗。高加林、刘巧珍等人在上海的奋斗历程,也是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情怀在新时代的生动叙事。导演、演员、摄影等主创团队用精湛的艺术表现和精良的艺术制作呈现了这一深刻主题。

  高加林从黄土高坡到繁华都市,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感动了很多人。《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作品中出身寒门的年轻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对事业和爱情的艰难抉择等,道出了人们当下的困惑和追求。正是这种对现实的观照,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影视和文旅的双向奔赴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总制片人杨蓓和上海当代时光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制片人魏巍介绍了《人生之路》拍摄制作背后的故事。杨蓓坦陈,团队在项目筹备之初,就看中了原著小说所涵盖的千姿百态的人生,以及文本对现实的观照。爱奇艺作为互联网主流播出平台,一贯坚守作品品质,在内容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到与现实对话、和观众共情。魏巍谈道,整个项目从筹备到播出耗时7年,仅剧本打磨就用了6年之久,感谢导演阎建钢用他深厚的人生积累和艺术积淀为观众奉献出了精品力作。

  陕西省榆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斌表示,路遥的作品影响了几代陕北人民,也影响了全国各地的有为青年。《人生之路》真实反映了榆林人民积极向上、不向困难低头,不屈不挠、要干大事的奋斗精神,反映了一代青年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榆林的地理风貌,榆林人争相观看,引起了观剧潮。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县长贺敬认为,一部剧可以带火一个产业,一部剧可以把这个区域中心的城市发展起来。清涧县将以人生影视城为新引擎,擦亮“路遥故里,北国风光”旅游名片,创造一流营商环境,让清涧文旅产业在“十四五”期间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