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化转型促行业报高质量发展

作者:高瑞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9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接受新闻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于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新闻报道、信息传递,还要求了解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甚至希望提供整套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需要媒体的记者、编辑不仅要懂得采写新闻,还要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为受众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编辑、记者而言,要努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对于媒体而言,不能仅仅是新闻机构,还要成为智库。

  智库是思想产品的制造者,也是思想产品的传播者。积极正面的智库思想产品通过一定的舆论媒介向社会进行信息传递,有助于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

行业报向智库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当前受众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元,信息接收越来越迅捷,信息需求越来越高标准、全方位的前提下,新闻媒体只有涵育并强化战略研究、决策辅助、沟通互动、社会服务等新型能力,才能切实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神聚力。此时,智库与媒体之间的契合点清晰浮现,一批媒体型智库应运而生,媒体的智库化建设道路日趋鲜明。

  可以说,报纸智库化转型之路,是专业类和行业类报纸其内在需求所致。智库化转型既是主流传统媒体应对媒介融合时代下媒介环境变化所作出的重大选择,也是基于自身的优势而进行的重大战略调整。相较于传统智库而言,专业化和行业化报纸智库具备强有力的传播平台,通过现有的传播平台进行智库产品的有效宣传,可以使智库研究成果被大众所熟知。

  《中华合作时报》是我国唯一一份服务于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报纸,也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建共享的主流舆论阵地。自创刊以来,《中华合作时报》始终坚持“宣传合作经济,关注‘三农’问题,沟通城乡市场”的办报宗旨,紧扣时事热点、行业发展趋势等,始终把宣传、引导、服务行业发展作为根本职责,致力于做供销合作社行业发展的智力引领者和推动者。

  基于此,《中华合作时报》向着智库型媒体转型有了抓手。在文化宣传阵地上,一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做好社会公众的智库,发挥更多的权威解读作用;另一方面,从行业热点、难点出发,做好行业的智库,为行业答疑解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推进智库化办报探索实践

  《中华合作时报》建设智库型行业媒体,主要是按照以下路径稳步向前推进的。

  一是以智库思想力强化媒体传播力,通过智库化建设优化内容生产,增强新闻宣传的专业性、权威性,并赋予理论传播现实性、贴近性,从而架起理论、政策、实践之间的桥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深做细做生动,更好地引导舆论。

  在传播阵地上,《中华合作时报》通过“理论·实践”专版刊登高质量行业调研成果、建言建策文章、学者观点建议、群众监督评议等,并开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栏,刊发了学者、地方领导同志撰写的重要理论文章。例如,围绕主题主线,做好党的二十大融媒体宣传工作。重点聚焦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推出“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网络专题3个,开设相关栏目20余个,发布各类信息500余条,联动报纸、微信,融合传播矩阵,对大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开设“凝聚供销力量 建功农业强国”评论专栏,从行业聚焦的热点话题入手,以智库之口阐释理论政策、回应行业关切。

  在体制机制上,《中华合作时报》借助智库化建设积累的学者资源,在全报社推行学术指导机制,在重要节点邀请智库专家学者提供政策咨询、选题建议,并邀请相关学者到报社开展研讨培训,实现智库力量与采写力量融合协作,为行业类媒体智库化转型提供路径选择。

  二是以品牌活动、调研行为等平台载体,总结推广发展成功经验、发现综合改革中的问题,着力提升智库自身治理水平、拓宽协同合作途径,为行业提供精准服务。例如,2022年,为了与行业形成互动,共克时艰、凝聚共识,形成保供稳价的行业合力,《中华合作时报》旗下中国农资传媒先后举办5场行业专题线上闭门会。6月和9月举办3场化肥市场研讨会,8月和11月分别举办农资数字化营销研讨会和“变局·布局——中国农资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均邀请相关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代表参与研讨,为破解行业普遍面临难点和热点问题寻找答案、提供参考。累计参会及观看人数9000余人。

  2023年年初,围绕“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分别赴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湖南、陕西等地,深入田间地头,聚焦田坎上的“头等大事”,围绕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农民种粮挣钱得利,进行调研采访,并推出“新农人种粮‘春’观察”专栏,反映了当下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智力支持。

  此外,《中华合作时报》还与“三农”领域学者专家、系统科研院所、职业教育学校等建立广泛联系,共同推选出合作经济领域的先锋者,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年度论坛,进行年度成果征集、年度实践案例评选等,推动特色新型智库以体系化、协作化面貌助力合作经济发展。比如,中华合作时报社策划推出了2022农村金融转型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将筛选后的140个优秀案例编辑、印刷、销售。

  三是从人才培养入手,提升专业能力,打造专家型记者队伍。报社的采编人员不再只是执行策采编发任务,而是嵌入行业报的智库,要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记者、编辑。

  《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周刊》,围绕“智库+咨询”,着力打造专家型记者团队。围绕专业性、实用性、建设性,农村金融团队记者主创了《2022农商银行转型趋势报告》,以真切的体验、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深刻的思考,聚焦农信社改革、经营策略、数字化转型、产品创新等多个重要方面,全面分析解读2022年农商银行转型发展中的焦点、难题、变化和创新,对农商银行转型发展趋势,给出科学预判和专业建议。

面向未来任重道远

  传统行业媒体朝着智库型媒体转变势在必行。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难以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

  首先,各层级内部协调不够,不能形成智库共同体。虽然目前《中华合作时报》已经在逐步向智库型媒体转变,但是体系内各级各类智库之间如何有效协同、团结合作,形成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新型共同体,在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这方面,快速迭代创新和勇于试错是方法。要加强主报和子报、主报和微信等的融合发展,把各自的智库力量进行融合整理,让资源更加集中化。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其次,智库型人才缺乏,队伍培养力度还有待加强。人才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想要朝着智库型媒体转型,要做好记者队伍建设,要发挥好专家团队的作用,还要注意培养一批媒体资深评论家。媒体的作用不光是给一种消息、给一种问题,还要发布权威的声音。

  鉴于此,媒体型智库可以跟高校、研究系统的智库合作,建构新的研究任务,双方的优势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呈现。以往高校的智库偏向于比较长时态的研究,而媒体型的智库,对于当下的、鲜活的、直接的、迫切要解决的这些问题有优势。两者相结合,既可以拥有一线的记者和数据,还能够在调研的问题上进行理论提升,从更深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在新闻传播中,对新技术的应用还未能实现得心应手。在朝着智库型媒体的转型过程中,要扩大新技术在观点传播中的应用场景,以期把重要观点能够快速准确呈现在受众面前。

  作为行业类新闻媒体,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发挥智库功能、推动智库化建设,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华合作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