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融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22)》发布——

新技术驱动传媒向“数智化”演进

作者: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5-05

  由中国电信、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光明网联合编写的《5G融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22)》,日前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云生态大会数字政务与数字社会论坛上发布。该报告是由中国电信、光明网、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的5G融媒实验室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5G融媒实验室连续第三年发布相关报告。

  报告指出,2022年,技术要素成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构成,各级各类媒体机构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全面驱动传媒向“数智化”演进,媒体的核心能力从单一内容生产层面走向融合数据挖掘与数据可视化的更高层面。

5G推动媒体超高清直播常态化

  工信部《2022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5.61亿,5G移动电话用户占比达33.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75倍,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5G市场。

  报告认为,5G赋能融媒体出现了5G直播车、5G直播背包、5G+AR采访眼镜及虚拟演播室等终端产品。与此同时,5G技术所具有的高速率、大宽带、低时延特点,使得信号传输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能够对超清视频、高清直播等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内容保真、画面清晰的同时,5G还能保持实时转播不间断、无卡顿,在第一时间转播现场实况,实现了户内户外赛事活动、会议、文旅等场景超高清直播,同时也实现了中央、省、市、县级融媒体直播的常态化和全面化,推进媒体融合向深向实发展。

  报告同时指出,5G在速度、容量、时延等层面的技术进步,还使内容的实时传播和同步共享通过云端相连的媒体平台得以实现,媒介之间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屏时代宣告开始。

“5G+”应用模式更加丰富

  在5G技术支撑下,媒体“采—编—发”工作朝着更加轻量化、云化的趋势发展,传统媒体制播环节得到优化与创新,直播内容的题材、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打破了地域、时间等因素的局限,传播工作效率提高,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提升。

  报告指出,近年来,各级媒体和文化宣传领域对5G技术的创新应用,采用了“5G+AR”“5G+VR”“5G+XR”“5G+全息”等多元技术融合的方式,丰富了媒体融合“5G+”模式的技术实践。5G与所有先进技术的全面连接能力,成为覆盖在这些多元技术下的重要基底,在5G的引领、催化和驱动下,这些“5G+”多元技术变得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在5G产品方面,报告显示,用户无需下载APP即可在个人终端的短信窗口内实现5G消息的接收、发送、搜索和使用。从媒体融合传播的角度来看,5G消息具有典型的全媒体传播特征。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开办自己专属的5G消息聊天机器人发布新闻、节目,在与用户的“人机对话”中完成传播、沟通、反馈的全过程。

智能化是5G发展重要命题

  报告指出,“5G+人工智能”助力内容生产个性化,提升内容产出效率。类似ChatGPT这样的应用有着高效出稿、超强数据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应对及时等优势,对新闻媒体报道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后5G时代,5G与人工智能愈发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在5G源源不断地提供数据“养料”和算力“能源”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对传媒的渗透涉及从构建技术体系、搭建业务平台到探索内容创新的全过程,人工智能辅助视频制作、参与选题策划,以及精准推荐、个性化分发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和充分发展。

  报告强调,2023年,5G发展进入“下半场”,传媒领域在5G“上半场”尚未真正实现的内容个性化、传播精准化、服务多元化及终端全面化,都需要更加强大的技术能力予以支撑。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需要抓住技术变革契机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