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福州国际数字化媒体发展研讨会探讨数媒建设——

用好数字技术 传播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7

□本报记者 张福财

  4月24日,2023福州国际数字化媒体发展研讨会在福建福州举行。研讨会以“加快数字媒体建设,创新驱动国际传播”为主题,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与华侨代表、国内主流媒体代表、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政府机构代表等180多人参加。

  现场,围绕数字化时代媒体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如何提升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数字化媒体发展提供思路。

技术赋能破题传播效能

  当前,人工智能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量,ChatGPT的出现更是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引爆点。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营投资部副主任商艳青认为,在万技皆媒、万物皆媒、万数皆媒、万模皆数的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势不可当,可以用技术赋能破题传播效能,实现全媒体触达。“比如利用AI和机器学习能提高全媒体触达效能,利用数据及其分析指导全媒体触达效能,利用媒介沉浸体验与场景传播升维全媒体触达。”

  “讲好中国故事,可以通过整合数字技术打造热门IP项目,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新华屏媒(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胥斌表示,依托新华屏媒联播网,《你好,福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去年全球霸屏,反响热烈,加深了全世界对福州的认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副总裁刘驰说:“我们需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强对数字化媒体的监管和规范,提高数字内容的质量和安全。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弘扬,不断完善数字媒体生态环境。”

  北京红棉小冰科技公司商务总经理刘德宇分享了虚拟数字人的多个应用场景和成功案例。他认为,在媒体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虚拟的数字人会发挥更多积极作用。“虚拟人目前已经覆盖通讯社、广电、网络、APP等可视化信息传播渠道,在社交、传播、营销等领域的价值正在显现,并逐渐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成为媒体融合发展常态化的标配。”

  北京蔚海灿娱数字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蔡俊涛表示,媒体健康发展离不开持续稳定的流量和关注,流量需要好的内容和IP来稳固。当前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给内容制作和表现形式带来了更多的机遇,IP的形态也更加多元化,场景越来越丰富。“媒体行业应该积极拥抱这种变化和趋势,运用更多的数字化手段和人工智能实时渲染技术,制作出更多新颖、有趣、可互动的内容。”

  华人头条创始人、董事长黄其旺认为,做好国际传播不仅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搭建传播渠道与内容渠道,还要利用华人华侨的资源与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嘉宾们现场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故事丰富多彩,我们要把故事中的共通性、共情性、普遍性找出来,充分挖掘故事的本土性、区域性和全球性,让中国故事具有长尾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中国不缺好故事,缺的是对故事的选择和提炼。讲好中国故事,要素是“事实+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路径是通过创新叙事构建当代性与普遍性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颠覆互联网空间传播格局,国际传播也逐渐转变为技术的博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结合案例分享了当前国际舆论博弈的新趋势。他认为,传播信息已经从传统的语音、文字、图片、视频迈向元宇宙,呈现多模态表现形式,传播环境也呈现出国际传播高地的扁平化趋势。

  从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开局“破圈”,到《2023元宵奇妙游》,河南广播电视台频出创意,带来多个“爆款”。河南广播电视台卫视全媒体一体化运营品牌推广部总监徐娜认为,“国潮风”流行的精神内核在于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好的文化节目离不开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通过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日常生活,做到经典与当下热点的相融相通,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语态将传统文化信息聚合化、焦点化、逻辑化,通过科技赋能、创新表达、美学引领、艺术点亮,打造属于老少皆宜的文化类节目。”

  “国际传播不应只有媒体发声,而应形成政府、媒体和企业3个维度立体传播格局。”四川观察国际部总监刁辰超提出“海量视听,持续分发”开拓国际传播途径的观点。他以传播东坡文化的海外专题为例,讲述对优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二次创作,融入新媒体传播叙事手段,把有话题性和传播性的内容分发到海外,同步互动,实现项目的持续打造和账号的精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