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瓷器改变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瓷器这一伟大的发明影响了整个世界,对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掌握瓷器制作技术的国家,中国历来被视作“东方瓷国”。瓷器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也是中国海外贸易中十分重要和主要的输出商品,在古代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瓷器一般被称为“外销瓷”。中国外销瓷的出现丰富了中国陶瓷的种类,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000多年间,瓷器始终居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在欧亚大陆进行远距离的文化传布,深刻地改变着当地的传统和文化。瓷器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沟通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促进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互进。
古代瓷器的运送有陆路和水路两种途径。陆路运输方式在中国瓷器销往蒙古高原、朝鲜半岛、中亚西亚地区以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等地时曾长时间存在,海路运输则是中国瓷器真正大规模走向世界的主要途径。在公元前5世纪,通过卡萨姆考连接南中南半岛和印度次大陆东岸的陆海联运路线就已经开辟;公元前3世纪起,经阿拉伯海往返红海—波斯湾与印度次大陆南岸—斯里兰卡之间的航路也已经畅通;到公元8世纪,中国东海经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次大陆至中东与东非地区的航路已十分兴盛。
考古及文献资料显示,浙江等地东汉晚期烧造成熟的青瓷,便有伴随商贸往来而输入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可能。魏晋南北朝时,以浙江为中心的南方窑场的烧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瓷器出口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的运输道路已经成熟。隋唐五代时期的窑业在南、北方全面繁荣,并出现以长沙窑为代表的一批烧造外销瓷器的窑口;此时的外销瓷主要通过陆路输往西域诸国,以及经海道远销西亚及非洲等地。宋元时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期。两宋时期,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和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国内瓷业窑口林立,因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乱阻断,海上贸易成为中国瓷器外销的主要途径。至元朝,因统治阶级的推崇及对外贸易的特殊需求,加之手工业经济的管理制度有变等,瓷器对外贸易出现了异于前朝的特征。明朝前期实行海禁,大量精美瓷器被作为礼品、赏赐品通过政府层面的外交使团、僧团输出;在民间,与波斯地区的瓷器贸易也未完全间断。明中期至清末,世界大航海时代历经肇始、发展及繁盛,中国的对外商品贸易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瓷器作为中国独有的产品,在贸易份额中占有极高比重,并由此在广东、福建等地的沿海城市及岛屿衍生出一批专供陶瓷等商品流通的市镇及走私场所。
中国外销瓷的销售模式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其中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定制。有据可查的定制瓷器应该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宋代定制瓷器已经常规化,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中国传统瓷器样式的特殊器形;在元代,定制瓷器逐渐形成规模,定制方式也更加成熟;到明清,中国外销瓷器的定制进入大爆发时期,定制者从葡萄牙人扩大到荷兰、英国、瑞典等国的东印度公司,西方的王公贵族、政客也加入其中。中国外销瓷对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世界其他各国对中国瓷器的仿制,随着中国外销瓷贸易路线的发展而蔓延开,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邻近地区,到伊朗、土耳其、埃及等西亚和北非地区,最后到欧洲各国及其殖民地。18世纪初,中国景德镇高岭土和制瓷秘方的传入极大加快了欧洲各国制瓷技术的研发进程。各国受中国瓷器的启发或直接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进行探索、试验、仿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制瓷产业,并充分利用工业革命技术成果,使制瓷业正式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
回顾中国瓷器走向世界的光辉历程,可以明显看出,瓷器是一张历史悠久、璀璨夺目的“中国名片”。瓷器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自身魅力,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独特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瓷器工业迅猛发展,中国已重回世界瓷器生产大国行列。曾长期代表世界最高制瓷水平的中国瓷器,已经重焕新生,继续书写“瓷器改变世界”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