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书说长江 共话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1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丛书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本套丛书汇聚长期处于长江保护战略研究前沿的权威专家学者智慧,系统梳理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实施中针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交通走廊、产业体系、城市群和对外开放等重大问题取得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共8册,分别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长江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研究》《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研究》。
俯瞰万里碧波,长三角一体化“龙头”昂扬,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龙身”腾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龙尾”舞动,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百舸争流,铁龙驰骋,放眼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将更加和谐健康,充满活力,蓬勃向上,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丛书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丛书”是由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丛书编纂编委会统一组织协调,聚集研究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相关专家学者,经过数次研讨修订集结成册,形成的系列丛书。丛书由湖北工业大学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熊文教授担任总主编,采取“总—分”相结合的方式,共12册,第1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为总体战略研究篇,其余11册为分省市篇,分别为:《上海:勇当绿色发展排头兵》《浙江:争做生态文明模范生》《江苏:开启现代发展新征程》《安徽:打造生态经济新样板》《江西:描绘改革发展新画卷》《湖北:挺直中部崛起硬脊梁》《湖南:交出“生态强省”新答卷》《重庆:扛起生态保护新重担》《四川:打造生态文明新家园》《贵州:筑牢“两江”上游绿屏障》《云南:闯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该研究丛书系统梳理、深度展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在新时代绿色崛起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总结11省市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启示,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该研究丛书认真总结、深刻剖析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为破解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难题,探寻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提供了全新视角;该研究丛书有针对性地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战略对策,助力长江经济带形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该研究丛书的出版,将为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国之重器”衍生的高坝通航
水运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运能大、效益高”等十分明显的绿色特征,是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最小、环境效益优越的运输方式,在区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中的优势非常突出。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运输需求强烈,但因建设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成本高、难度大且单位运输成本高,水运成为大宗干散货物长距离运输的最优方式。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逐步向西部山区推进,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山峡谷地区高坝通航建设具有以下特殊性:一是两岸山体雄浑,谷坡陡峻,大多为深谷河段,地质构造背景复杂,通常存在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渗透水压力等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二是枢纽均为高坝大库,较中下游河流通航水头明显增大,通航建筑物总体设计难度显著增加;三是河流如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大多河床狭窄,建筑物布置空间有限,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数百米级甚至更高的岩质边坡的开挖,常规布置工程投资巨大;四是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比降大、下游水位陡涨陡落,通航建筑物设计需要克服较大的水位变幅、复杂通航水流条件的不利影响;五是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不稳定性、摆动性问题突出,生态保护需求强烈,要求工程建设尽量减小对周围山体、植被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和生境恶化。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正向前快速发展。通过设计、科研等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已经没有障碍,不会再遇到新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通航建筑物设计同样会在不断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的过程中继续前进。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建设需要,针对高山峡谷地区高坝通航建筑物建设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设计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完成隔河岩垂直升船机(2级)、高坝洲垂直升船机、三峡垂直升船机、向家坝垂直升船机、丹江口垂直升船机、丹江口斜面升船机、亭子口垂直升船机、彭水垂直升船机、构皮滩垂直升船机(3级)等12座代表国内最先进水平的升船机;设计完成高山峡谷地区通航水头世界第一(199.00m)的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建筑物、通航水头81.50m的乌江彭水水电站通航建筑物、通航水头120.00m的隔河岩通航建筑物,正在研究通航水头分别为161.20m、243.60m、228.50m、114.20m的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等4座高山峡谷地区的通航建筑物布置方案;设计完成葛洲坝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雁洲船闸、银盘船闸、彭水船闸、兴隆船闸、澛港闸船闸、枞阳船闸、孤山船闸、白河船闸、白马船闸等10多座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中、高水头船闸。经过数十年的技术攻关和积累,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在升船机设计、高山峡谷地区布置和设计通航建筑物、船闸工程设计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和技术。
基于上述技术积累,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建设与提升技术”项目的支持下,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了高山峡谷复杂条件下的高坝通航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高山峡谷地区通航建筑物通航条件及标准、高水头衬砌式船闸、高扬程大型垂直升船机、长距离隧洞通航、高架通航渡槽抗震、通航建筑物高陡边坡岩体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的设计与研究。为使高山峡谷高坝通航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系统总结项目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大中型通航建筑物设计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设计研究和工程实践,撰写此书。
本书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通航建筑物工程的设计科研人员、建设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水工及港航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长江河湖大典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横贯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地区,江流浩荡,气势磅礴,规模宏伟,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8%,水资源总量达9959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6%。为了系统梳理长江流域河湖自然资源概貌,助力长江大保护,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委属相关单位开展“长江河湖大典”的编撰工作,经过数十位专家共同努力,历时6年的时间完成。本套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系统梳理长江流域的河湖资源,分为《长江河流大典》《长江湖泊大典》《长江水库大典》。
“长江河湖大典”以条目体的形式融进全国水利普查的最新数据,汇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河湖最新思路及治理开发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长江流域河湖自然概貌及治理开发保护利用的情况,内容丰富、资料准确、科学权威、使用方便的工具书。
Emergency Handling of the "5.12"Tangjiashan Barrier Lake“5·12”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次生了136处堰塞湖,尤其是唐家山堰塞湖处于极高危险状态,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命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唐家山堰塞湖灾害经科学处置,在短期内快速解危,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典型案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通电赞扬“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本书系统记录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方案的研究与实施过程,梳理成功的工程技术经验,总结提炼堰塞湖险情处置的先进理念,不仅对当前我国类似地质灾害处置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完善我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英文版由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面向全球发行和销售。
三江源科学研究丛书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它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湖泊星罗云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在这里发源,孕育和滋养着中华大地的风化万物,哺育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关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成为当务之急。“三江源科学研究丛书”共8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光谦担任总主编,汇集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多年来所取得的关于三江源的先进科研成果,系统研究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等问题,旨在打造三江源独具特色的品牌,为三江源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基础数据和更为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