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传洋:

相信阅读的力量

作者: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20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阅读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传洋每次读到这句话时,都会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出生于河南信阳的他,通过坚持不懈地阅读,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走入更波澜壮阔的大千世界。在他看来,是阅读带领他领略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更丰盈的人生。

  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蒋传洋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时,首次讲述他的阅读经历,也希望更多人能通过阅读走得更远。


阅读的影响:深远而悠长

  “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沉的、持久的。”在蒋传洋看来,这种影响就像是将一个石子丢入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其中所蕴含的力量也在逐层递进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对此,他概括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学习知识。比如学生在学校期间,为了应付考试所进行的有针对性阅读,“这强调了阅读的实用性,是比较表层的”。

  第二重境界是发现更深邃的思想和更志同道合的人群。以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为例,在他看来,汪曾祺将生活中一些平常的事情写得生动有趣,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由此有了精神共鸣,进而影响个人的生活认识。

  第三重境界则是通过阅读发现更美好的世界,这也是蒋传洋最为看重的。在他看来,我们通过持续阅读沉淀更深刻、更理性的优秀知识,帮助我们认识周边的生活、处理人生的选择,从而对生命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例如,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到人生各阶段的痛苦和成长,深层次体悟生活的偶然与必然,发掘其中的规律性,在理解与玩味中体会人生的美好。”

  蒋传洋认为,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之间相互关照的精神互动活动。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生活,阅读与思考的相互激荡对我们开阔视野、形成思想,进而指导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经典作品常读常新为例,最近他利用业余时间重新阅读了20年前曾读过的《资治通鉴》,他感慨于之前的阅读疑惑突然迎刃而解,徜徉于历史事件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惊讶于蕴含其中的大历史逻辑贯穿性呈现。“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即便是读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总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人生启迪。”


阅读的方法:从兴趣到体系

  当前,随着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数量和渠道呈爆发式增长,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变得越来越困难,对此,蒋传洋认为从兴趣入手是关键。在他看来这种兴趣驱动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人读得更持久。“很多人不读书的原因是找不到兴趣点。要想养成阅读习惯,关键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阅读。”

  同时他建议阅读兴趣成熟后,开始进行体系化阅读。在他看来,阅读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随着阅读经历的丰富,人们会逐渐从兴趣阅读发展到体系化阅读,从跟着兴趣读到带着问题读,最终通过阅读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近年来,蒋传洋逐步进入了体系化阅读的阶段:按照专题进行深层次阅读。他表示自己最近在读欧洲历史文化专题,通过这种专题阅读,他逐渐梳理出了阅读欧洲历史文化的脉络:“首先,我对西方历史文化感兴趣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领域的熟悉,试图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学习找到一个对比坐标系,这是我关注西方历史文化的最初动因。我从一本被推荐为经典著作的书开始,通过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相关知识点,逐步形成阅读书目,进而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不自觉中不断与中国历史文化作对比思考,不仅逐步建立了自己西方历史文化的知识体系,而且加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体系化阅读就是这样触类旁通的。”

  蒋传洋认为,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精彩。相对于人类历史长河和浩瀚的人类智慧而言,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亲历人类成长中那些精彩的篇章,但通过一本本书,我们实现了精神上的同步,并进而实现了人类的精神传承。


载体的选择: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介质来获取知识:电子阅读、网络听书或短视频推介,都风行一时。基于此,许多人认为纸质阅读终将消亡,但蒋传洋有不同的理解:“阅读的核心在于内容,内容的承载形式说到底属于传播媒介。何种传播媒介最终会为读者所选择,固然有很多影响因素,但从最根本上讲取决于传播的效果。内容永远不会消失。”

  他分享了自己的听书体验,在跑步时会听书,但他发现一些较深入的领域的书籍并不适合听书,因为没有文字的理解,听书效果不佳,“以西方历史为例,这类书籍需要纸质阅读,更适合沉浸式阅读。”相反,一些浅显的书籍和小说等则更适合听书方式。“这与有些人选择去实体书店购书,有些人则选择网购的道理一样。这取决于不同的人群和阅读类别,各种渠道都有其契合点和覆盖的人群。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或肯定,而应该为不同内容寻找适合它的阅读形态和传播形式。我相信未来是一个各种传播媒介并存、读者各读其好的丰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