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面向未来的中日友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7
□冯建勇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互为邻邦。历史上,在中原王朝主导的朝贡贸易体系的引领下,双方因交往而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共生共荣的东亚区域社会。然而,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日渐衰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鱼肉;与之相对应,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强盛,政府高层将中国东北视为禁脔,企图通过有组织的移民,将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的永久殖民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一方面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府,另一方面则通过组织“开拓团”加速推进其移民计划。日本开拓团“名为开拓,实为侵略”。日本政府还鼓励移民多生孩子,认为他们是“建设满洲新天地的中坚”。亦因此之故,这一时期的中国东北涌现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日本“开拓团”孩子。
然而,这些日本“开拓团”孩子在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转而成为一个悲剧性群体。这年秋天,散居在中国东北的30多万日本“开拓民”在慌乱中开始了大逃亡。据《满洲开拓史》记载,当时“开拓团民”由于集体自杀而死亡的人数达万人之多,那些被遗弃的日本“开拓团”孩子便成了遗留孤儿,数量多达4000多人。他们有的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有的疾病缠身,伤痕累累;有的冻饿交加,气息奄奄。面对这群被遗弃的孩子,昔日曾饱受日本杀戮、蹂躏之苦的中国老百姓出于最根本的人性和人道,抛却了家仇国恨,义无反顾地收养了这些流落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日本遗孤和残留妇人,以母亲般宽厚仁慈的温暖胸怀给予了这群“日本遗孤”第二次生命。
由于战后长期以来日本政府没能实施援助日侨回国的政策,这些遗留在中国的日本战争孤儿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大多已成家立业,从而与中国的养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结下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这群日本遗孤多数已人到中年,他们终于可以携带已经在中国建立的家庭,回归母国日本。通过自身不遗余力的努力,加之民间友好团体与相关人士的支持,返回日本的战争遗孤及其家庭才逐渐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慢慢地融入了日本的生活。
作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遗孤开始被视为一个研究或创作对象,引起了中日两国社会知识精英的兴趣。
如今,这些日本遗孤大多已经步入垂暮之年,但仍旧不辞辛劳地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东北,祭奠含辛茹苦抚养他们长大的中国养父母,看望他们的中国亲人。这一遗孤群体在70多年漫长岁月里,如何在父辈曾经践踏过的异国土地上成长?他们又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两个故乡?类似这样的问题,引发了我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从研究者的立场来看,有关日本遗孤的历史与现状,是一段尚存战争亲历者可为后人真实讲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活着的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遗孤成了中日关系史的一个缩影,并成为推动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纽带。在现今国际局势更加纷繁复杂的时期,我们更应关注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我们可以期待这一群体及其后代仍可成为维系中日友谊的桥梁;另一方面,则可以史为鉴,从日本遗孤在战争的遭遇和后来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当中得到启发,从而可以期待,中日两国人民终将超越隔阂,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缘于此,身为历史学者,我深感这段令人震撼的历史应该被广泛地记录和流传下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上述种种,正是我们创作《跨越国界的大爱——日本遗孤与中国家庭的历史记忆》一书和音像制品的由来。这本小书及音像制品旨在通过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对战争、遗孤等问题的现身说法,借以还原日本遗孤的历史经纬,加深人们对中日关系的整体认识,推动日本民间乃至官方对中日历史的重视和反思,助力中日两国官方和民间建立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
《跨越国界的大爱——日本遗孤与中国家庭的历史记忆》
冯建勇 安平 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23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