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国际传播中的翻译标准化建设论坛举行,新闻出版人建议:
时政术语翻译应标准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7
□本报记者 章红雨
4月3日,由外文出版社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的国际传播中的翻译标准化建设论坛在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召开期间举行。论坛上,来自不同国际传播单位的新闻出版人就时政话语对外传播中的翻译标准化建设问题分享思考和建议。
《中国日报》评论员朱渊说,目前有一些相对比较重要的术语的翻译需要统一,这种统一不仅是指在一个文件中保持统一的翻译,而且应该在不同的文本中都要保持统一。朱渊认为,一些重要时政术语翻译不能够做到统一,是因为译者对中文表述的理解不同,这种情况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给出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标准翻译版本,而不是完全按照中文字面意思翻译出一个外国读者根本看不懂的翻译。
对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音频节目部主任廖吉波表示赞同。廖吉波说,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一些翻译受众听不懂、看不懂,甚至产生负面效果。廖吉波建议,翻译标准化建设须有强烈的受众意识,相关术语翻译在做到准确、平实的同时,还应对其进行标准化的解释,以便受众所接受、所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传播效果。
“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发现主要新闻和出版单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峡两岸’等重要时政术语的英译不统一。”新华社对外部政文室副主任、高级记者王小鹏认为,“这不仅给国际传播及翻译从业人员造成诸多困扰,也给中国新闻在国际传播中的整体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王小鹏建议,主要新闻和出版单位探讨出一个“共识”版,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的实效。
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副主任、《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文》编写组主要成员之一李洋认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世界对中国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更加关注。如何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中国,是国际出版工作者共同肩负的重任。时政话语翻译标准化不仅有利于塑造统一的国家宣传形象、掌握中国特色话语在国际上的定义权和解释权,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国家传播能力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
关注时政术语翻译标准化议题的不止于上述论坛参与者。在同日外文出版社承办的“党政文献翻译实践与研究论坛”上,外文出版社首席法文专家宫结实、新华社西班牙文译审刘丽菲也谈到了这一议题。
曾任中国译协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中译法研讨会首任秘书长的宫结实说,在中国政治文献法译中,译名或术语的翻译如果缺少规范和统一,就难以让法语受众准确而全面地了解中国、正确理解中国的政策措施。他希望此情况引起法语翻译界高度重视,并尽快制定解决方案。
刘丽菲认为,时政术语外译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准确阐释时政术语深刻内涵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