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日IP衍生品授权交易研讨会上,两国嘉宾建议——
求同存异,共寻版权资源管理之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6

□本报记者 隋明照 文/摄
首届中日IP衍生品授权交易研讨会现场。
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联系紧密,交往频繁。如今,在文化产品交流领域,双方也有着许多共同诉求。3月24日,首届中日IP衍生品授权交易研讨会由中国版权协会、国家版权创新基地和日本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CODA)北京代表处在北京联合主办,版权作品的国际传播与管理成为热门话题。
打击盗版,不同国家权利人的共同追求
版权资产管理中,预防和打击盗版是重要的工作。
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于慈珂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中日两国在版权保护工作上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中国版权协会一直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以中国版权链版权服务平台为技术抓手,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为广大权利人提供版权确权、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服务,有效提升了维权效率,降低了版权保护和交易成本。同时,与国家版权创新基地联合打造了版权创意服务平台,聚合了国内外大量优秀IP,积极推动国内外版权授权和交易,努力激发广大创作者的创新活力,促进版权生态的良性发展。
对于中日合作打击盗版,日本经济产业省文化内容产业课课长渡边佳奈子表示,CODA和日本国内权利人共同致力于打击侵权盗版行为,日本经济产业省近年来也在打击盗版和促进正版内容流通等方面,不断加强开展版权国际合作和国际维权工作。CODA北京代表处的成立,使得两国之间开展紧密合作成为可能。2022年6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助日方对“漫画银行”网站侵权事件快速有力的处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日本经济产业省文化内容产业课课长助理宫野彩季子介绍了日本在打击网络盗版方面推出的不同阶段措施,包括运用反盗版漫画宣传版权保护意识,促进正版流通,设立打击盗版网站的核心组织,限制盗版网站的广告投放等。在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执法方面,日本结合国际裁判管辖及适用法律,促进民间企业等运用国外的民事程序,并推动国际协助调查;充分运用与国外的双边协商和各类国际会议等平台,呼吁加强国际性的打击盗版措施;为了获得盗版网站发布者和所使用服务器等信息,与民间企业等合作推进国际性数字取证调查。
关于中国版权链,中国版权协会会员权益保护中心副主任刘政操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提到,版权管理的前提是确权,在确权方面,中国版权链运用区块链技术,作品创作设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版本都可以上链,既能提供有力的权属证明,又能预防创作过程中被侵权。在侵权监测方面,运用视频基因比对、音轨比对、内容智能识别等技术,可以对数量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开展监测,中国版权链还推出了快速固证功能,可以实现24小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侵权的监测和固证,大大降低取证成本。
跨国交流,专业机构提供版权管理帮助
优秀的作品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引发更多人共鸣,但对于版权管理者来说,跨越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以及法律环境的版权管理,注定要面临诸多挑战。
因为长期从事知识产权方面的中日交流活动,IP FORWARD总经理分部悠介十分熟悉中日两国在版权管理方面的差异。他提到,在基本态度方面,日本倾向于谨慎、保守,开展项目前会进行充分调研,决策通常较慢;而中国推进项目时,决策通常会比较快,会倾向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再应对。在制作方面,日本的企划内容一旦确定后,会按照计划推进;中国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企划内容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大。在版权归属方面,日本存在“动画制作委员会”,版权会由几家公司共同拥有,权利处理较为复杂;中国的权利归属方通常较为集中。
因为跨国版权贸易中存在诸多挑战,解决问题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CODA总裁后藤健郎介绍了CODA在中日IP授权交易中所起的作用。CODA由日本政府倡议成立,由日本政府著作权管理机关和促进内容产业及版权贸易发展的政府机关双重管辖,对外代表日本内容产业的整体利益,在海外开展版权保护,促进正版流通。CODA主要在如下4个方面开展业务。第一,反盗版和促进正版流通。利用商标标识与著作权双重保护开展维权,针对实体盗版制品进行维权;针对网络盗版的维权,广泛开展正版流通商谈会,通过促进正版来减少盗版。第二,与各国执法机关合作,与包括中国国家版权局、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等在内的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三,与日本国内外政府机构及权利人组织合作。第四,开展宣传普及活动,不仅在日本国内,近年来还接受日本政府委托在海外开展针对普通市民和业界人士举办的宣传普及及业务培训等活动。
CODA成立北京代表处的意义何在?后藤健郎说,因为日本的内容产品在制作时通常会采取“制作委员会”的形式,而通常情况下,为了快速推进合作,授权方会仅仅提供一个授权书,这样就会导致中方被授权人即使取得了授权也可能无法充分维权。而CODA因为自身身份特殊,当制作委员会等机构认为需要开具著作权认证证书时,会提交合同,就可以明确权利的归属问题,所以,CODA就可以帮忙进行核实,提供权利认证业务,比如说被授权人遭遇侵权情况时就可以利用CODA提供的认证书,认定权利关系事实。
潜力无限,传统文化成为创作热门话题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的文化企业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根据传统文化元素开发版权作品的话题。
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小鸡磕技首席执行官靳鑫说,中日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何让年轻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代的文化从业者很重要的社会责任。靳鑫所在的企业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尝试,比如,与总台文创合作的虎年摆件,对中国传统的布老虎形象,艺术家进行了二次创作;兔年的摆件则源自嫦娥奔月时抱的玉兔,身上背着的祥云以及纹样,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的设计与质感,又赋予了其手办和潮玩的新身份。
“凯叔讲故事”中对于四大名著的演绎,很受小朋友们的欢迎。北京凯声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公共事务部副总裁王希光介绍,“凯叔讲故事”还针对中国诗词开发了许多产品,还推出了能讲中国历史的故事机等产品,用新颖有趣的方式为孩子讲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IP及创新设计展发起人、策展人,小象智合董事长陈彦对传统文化版权开发的前景表示看好。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IP将会持续受到追捧,不过她提醒开发者要注重创新,提炼并运用中国的文化符号,使得这些文化符号能够为年轻人所喜爱。将可爱的冰墩墩和兔爷做结合,成为大家非常喜爱的兔墩墩,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
来自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黄昌潮,是义乌文化用品行业协会会长、亚太地区文具协会联盟主席,他介绍,文具文创的崛起,与年轻消费群体追求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有关。以前一款产品可以卖两个季度,甚至能卖几年,现在义乌的文具产品可能3个月甚至1个月就更新迭代,很多企业每天可以出很多新款来适应新的消费需求,IP合作的需求和成功案例也有不少。
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悦在总结阶段说,中日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都可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滋养,希望两国企业在内容层面扩大文化IP授权合作,在技术层面加强合作应用交流,在生产层面提升数字融合跨界赋能,开发更多深受两国民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同时通过降低IP的准入门槛,建立合理合规的授权交易体系,提供便捷化、实时化、透明化和数据化的授权服务,以及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交流通道,共同推动两国文化IP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产业特点,共同繁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