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望道》聚焦陈望道的“朋友圈”——
把低调的人生故事拍好看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6
□本报记者 杨雯
3月24日,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出品的电影《望道》上映。电影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译者、民盟先贤陈望道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却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片。在重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之外,这部电影着力塑造的是觉醒年代的青年群像:在国家贫穷落后、饱受列强侵略的时代,以陈望道为代表的先驱者面对死亡威胁寸步不让,在“黑夜”之中点燃希望炬火。
以“剧变”衬“不变”
讲好陈望道的故事,并不容易。从公开资料来看,除了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名踏实的学者。这样“平淡”的人生故事,要怎么拍才能好看?在剧本被数次推翻之后,导演侯咏终于确定了叙事的脉络线索——聚焦大历史事件中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在几十年的时间线索中,将陈望道和他身边人的命运融入重大历史叙事中。
“周围人不停地在变化,但陈望道的人生始终没有犹疑。”侯咏说,他希望通过身边人的来来往往和剧烈变动,反衬出陈望道的“不变”。
电影中,围绕在陈望道身边的人有独立果敢、互相扶持的妻子蔡慕晖,有与他亦师亦友、因“非孝”一文激起千层浪的学生施存统,有作为他的挚友、邀他翻译宣言的陈独秀,也有后来与他分道扬镳、走上反革命道路的戴季陶,还有逃婚的林茵、执着的杨阿龙,以及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闯出不同人生的一代人。侯咏说:“在陈望道的‘朋友圈’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不同的人在他人生的道路上不停地变化。”
为故事找到“支点”
关于陈望道,最生动且广为流传的事例是他由于全心专注于翻译,将粽子蘸了墨水吃,由此还品出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一“名场面”自然也是影片的重头戏之一。
“我们去了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故居,那里的人们给我们讲了一些当地的故事,包括粽子米粒的大小是什么样、糖是什么样的糖、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侯咏介绍。
除了“墨汁”情节这个重要支点之外,侯咏还为电影展现《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过程找到了另一个支点——功夫。
电影中,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遇到了难点,他来到一个山坡,练起拳来,最后以一个“金鸡独立”的动作收尾,这时候镜头从全景一直推到他的近景,他突然灵光一现,明白了应该如何翻译,马上跑回家去写。这是侯咏为陈望道精心设计的一段动作戏,“这段戏没有游离在故事之外,很巧妙地和叙事结合在一起,又使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不枯燥,同时又把陈望道会功夫这个事展现出来了”。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本身是非常抽象的理论,在将它具体地落实到电影中时,侯咏采取了对话、旁白的形式,来触及和“翻译”这部伟大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是支撑这部影片的一个基础,也是拍摄这部影片最核心的意义。我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不下20遍的反复研读,特别希望这部影片的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也能够沉下心来去看看《共产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