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家实验室何以获评年度优秀

作者:尹琨 左志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4-03

□本报记者 尹琨 左志红
教育领域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打造的融合出版重点项目文泉学堂首页。网站截图
  国家新闻出版署日前公布2022年出版业优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经对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8家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这8家实验室过去一年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取得哪些成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此进行梳理采访,来看入选实验室究竟“优”在何处。

立足行业成果丰硕
  8家优秀实验室结合新闻出版领域发展方向和实际需求,跟踪、应用关键技术,产出一系列丰硕成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牵头的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牵头完成数字教育出版的3项国家标准和5项团体标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正在研制中;围绕数字教材及数字教育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0余项。“人教大数据业务服务平台”入选2022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
  北京大学牵头的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24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获专利授权16项;主笔研制行业标准2项,参与行业标准2项;在研课题16项。“版面理解技术及其产业化”入选2022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国产自主版式文档处理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牵头的教育领域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以实体化切实推进实验室的常态运行、以项目化驱动出版融合发展、以科技应用打造出版融合新场景、以平台思维构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实验室“基于AI的智能制造知识服务平台”入选2022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实验室成果“知因工程”科技情报分析与挖掘系统,目前正通过实验室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在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推广和转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牵头的“智能+”教育融合出版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已立项科研课题12个,其中4个课题已于2022年年底顺利结题,产出理论成果19项、技术成果2项、标准成果2项、转化成果1项;其余8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实验室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空间”入选2022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的智能与绿色柔版印刷重点实验室,面向行业公开征集并设立招标课题46项,其研发的柔印废渣资源化处理、机器视觉色彩检测、激光雕刻制版、LED主曝光技术等一批项目实现突破,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600余万元。
  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持续完善门户网站籍合网,上线约11亿字资源;完成陕西文献集成数据库、八闽文库、贵州文库等地方性数字化专题的内容建设,形成品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出版融合发展资源池和项目库。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出版产业通用数据交换技术重点实验室,确立了“耦合数据交换通用技术”研究方向,研发《出版业通用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云平台1套,制定《中间标准格式化入库规范》和《端交换方案创作规范》2项标准,发表论文9篇,取得软件著作权1项,另有1项发明专利和若干项软件著作权处于申请流程中。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的数字版权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已发布版权领域国家标准3项,核心技术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实验室的代表性成果“版权资产服务平台”截至目前监测服务的内容作品总数超过1.2亿件,发现侵权总量超过2.1亿次,发起维权总数超过8000万次。

产学研用形成共建合力
  梳理8家优秀实验室的牵头与共建单位,其中既有传统出版发行单位,也有新兴数字技术企业,还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实验室均设立了学术委员会,聘请出版与技术领域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规划实验室发展方向,推动各方发挥优势,形成产学研用合力。
  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以学术委员会会议、专项会议、重大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实验室建设提供方向引领和智囊支持。实验室同时聘任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学校的专家担任兼职研究员,共同参与实验室研究。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常务副书记、人教数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刚表示,实验室以重点科研项目为抓手,充分整合了各单位在学术理论、产品研发、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市场发行等方面的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为产业赋能。
  出版产业通用数据交换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丛磊表示,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共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各单位优秀的专家队伍和强大的科研能力,变松散的共建合作为紧密的业务伙伴。
  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聘请新闻出版业和IT领域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通过学术汇报与研讨等形式,确定与规划实验室后续关键技术研发方向。
  数字版权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武表示,实验室通过共建单位紧密协作,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实验室科技成果快速在共建单位落地应用,应用效果反馈进一步促进技术迭代更新,科技成果进一步服务行业,形成技术辐射,提升行业整体版权服务能力。
  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介绍,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汇聚产学研用各界资源,积极开展、参与各项数字人文活动,继续加深与高校共建学术研究基地的合作,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方法。
  智能与绿色柔版印刷重点实验室利用先进设备和优良实验条件,每年为150余名印刷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并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多次举办技术论坛和学术讲座,不定期举行社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今年,实验室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创新性研究,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重点发力攻克难题
  面向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科研技术攻关,8家优秀实验室秉持“问题意识”破解行业发展难题。
  “问题导向的科研是指瞄准一个明确的科技问题开展研究。问题可以来自自上而下的任务,也可以自下而上地来自学科前沿。”张树武表示,数字版权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坚持以源于版权产业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针对科学问题开展科学探索与技术攻关,并进一步结合版权产业开展实证应用,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效解决版权产业的重大需求和痛点问题。
  聚焦中小学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建设中的要点、痛点问题,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标准研制工作。王志刚表示,实验室今年还将聚焦高质量数字教材产品研发,在图书数字化智能处理引擎、纸书联动检索等方面展开关键技术研究,在探索信息科技等部分学科新形态数字教材技术方案等方面开展工作。
  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今年将重点聚焦古籍智能出版项目和古籍专题数据库建设。据洪涛介绍,实验室计划完成命名实体识别算法的细化标注研发,实现对古籍原典中具体的人名、书名、时间、地名的识别,便于后续利用。在专题数据库建设方面,实验室计划以石刻专目数据库为工作重点,增设专题子库汉魏六朝石刻专目数据库,计划集中类聚9000余条石刻信息,实现石刻内容相互关联拓展,完成产品群联动建设。
  今年以来,出版产业通用数据交换技术重点实验室与行业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了“出版ERP 开源共享联盟”,力争为出版业打造一个架构、理念、流程、技术全新的企业生产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丛磊表示,遵循“立足出版本业、打通交换瓶颈、推动标准落地、学术产业兼顾、实现共享共赢”的原则,实验室今年也将努力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做到“基础理论有突破、核心技术有成果、科技标准有贡献、对外合作有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智能+”教育融合出版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今年将继续以应用研究带动技术研究,定期举办融合出版工作交流、数字教材开发研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等多种活动,做好案例展示与成果发布,探索教育出版产业链跨界融合新模式。新闻出版智能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贯彻“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发展理念,将在知识智能服务、生成式AI、内容呈现等技术方面开展工作,围绕知识挖掘与服务、内容呈现与表达、数据管理与运营、版权保护与应用、高新技术跟踪与应用等新闻出版关键技术产生核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