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两会时政报道话语创新

让文字舒展又有力

作者:任沁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4

  □任沁沁

  “文风摆脱了时政新闻的刻板严肃,清新自然、灵动脱俗,读来如春风拂面,带来融融暖意。如散文诗般的语言既舒展又澎湃,时而轻盈时而厚重,兼顾理性与感性,极具情感表现力和冲击力。”

  ――这是新华社研究院两会报道研究专刊对今年《镜观・两会》栏目文风的点评。《镜观・两会》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摄影部、国内部联合打造的图集栏目。作为本次两会新华社驻点四川、海南团记者,除了完成驻点程序性任务外,领导鼓励我们现场报道“抓活鱼”,“质量要高,角度要有设计感”。结合新华社正在开展的“常・常改文风”活动,我们在两会期间进行了一些探索。

  好故事胜过大道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权威新闻机构,新华社强调记者在两会上要“抓活鱼”,必须思想活、有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一个好故事,胜过一堆大道理,只有抓得住“活鱼”,才能抓住“大鱼”。要抓住“活鱼”,记者要愿抓、能抓、抓得住。

  《“在希望的春天,一起奋斗!”――郑望春代表带来的乡村故事》一文,刊登于《新华每日电讯》头版,以“生于春天,在希望的春天”开头,以“春光正好,北京的玉兰含苞待绽,彝寨的梨花也将盛放”结尾,意境悠远、予人力量。小切口小角度,亲切近人又立意高深,这样稿件的采撷可遇不可求。它首先源于记者一头扎进会场认真聆听、与代表充分交流采访,其次是对丰富信息的消化、整合,融入细致的观察、感受,再用带着温度、极其真诚、极尽精练、直白朴实的白描文字来写就。对新闻点的精准抓取和高效采写,源自记者多年来在两会新闻富矿里反复磨炼的观察力、判断力、思考力、表达力。

  另一篇《“想尽快把好消息告诉乡亲们!”――吉列子日代表的乡村振兴新收获》,也刊登于《新华每日电讯》头版,业内人士评价“现场感强,文笔清新……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报道”。

  紧跟社会关切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时,《女代表履职“三人谈”》一文通过新、老女代表的一次深入畅谈,串联起她们的家国情和对代表履职的理解,交流感十分“丝滑”,镜头感极其丰富。而新华时评《在国家进步中拥抱更好的自己》的采写,基于新华社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号准大众情绪脉搏的观察与部署。

  “发展蓝图里有青年”“青年是光,是电,是力量,是国家发展之所系”“青年怎样,未来中国就怎样”“青年流多少汗,未来中国就多好看”……想要作品与受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记者在写作中就一定要带着“一种充沛的昂扬的热情”,要站在读者视角,表达要新、要准、要深、要活。

  最后,谈谈此次《镜观・两会》的文案创作。其实,图片本身已经有丰富的视觉力量,但这次图文结合的尝试的确取得了远胜其他同类产品的传播效果。通过文字,对镜头捕捉的瞬间进行串联和信息补充,以强有力的表达对图片进行故事化和主题化的编排,实现了全国两会硬新闻软表达的创新突破,在诸多中央媒体中独树一帜。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话语创新并不需要一味“炫技”,更应返璞归真,从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出发,打磨产品的构思创意,提升内容的品质和深度,焕发话语的活力与生机,真正做到“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有机统一。

  “持平常心、说家常话”,新华社“常・常改文风”活动,是记者洗炼自我、提升表达的一次修行和机遇。时政报道的话语创新,非一朝之功,有情有趣有意义的表达,基于记者用心用脑用力的采撷。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历史的记录者,要讲好中国故事、定格永恒瞬间,唯有保持最本真的好奇心、新鲜感、探索欲,持续深耕、反复锤炼、永葆热情。

  (作者系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