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发现绘本世界里的中国味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0
□本报记者 刘蓓蓓
主题:用原创绘本讲好中国故事
嘉宾: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梅子涵
作家 鲍尔吉・原野(右二)
儿童文学作家 薛涛(左二)
绘本画家 朱成梁(左三)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家 苗瑞(右一)
明天出版社总编辑 徐迪南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刘蓓蓓(左一)
“用原创绘本讲好中国故事”,是少儿出版人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它的关键在于“讲好”。如何讲好,考验着作家、画家、出版人的智慧。在“红沙发”系列访谈现场,围绕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山野中国”系列原创绘本,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梅子涵,作家鲍尔吉・原野,儿童文学作家薛涛,绘本画家朱成梁,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家苗瑞,明天出版社总编辑徐迪南分享各自对这一话题的观点和看法。
让孩子领略山野的风景和故事
“我的山野中国”系列以绘本的方式聚焦广袤的山野,扎根中国乡土民情,生动讲述我国农民、牧民、渔民、山民的生活故事,传达中国大地上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坚毅品格与无穷智慧。目前已经出版了《草原寻马》《一双大鞋》,分别讲述的是牧民与山民的故事。
之所以策划这个选题,徐迪南说,是来自该社策划编辑李宝华的观察。作为妈妈,李宝华观察到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疫情期间,即使是假期也难以远行。这时,她特别希望做一套绘本,带孩子们走向山野,看看那些在都市日常生活中难以看到的风景和故事,让孩子们的身心得以自由舒展,也领受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非常幸运的是,李宝华和这套书的另一位责编史淼,她们用真诚和努力,赢得了朱成梁、鲍尔吉・原野、薛涛和苗瑞4位优秀作家和画家的支持。正是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积淀的艺术功力,在和编辑一次次打磨草图分镜、一遍遍调整修改后,用《草原寻马》和《一双大鞋》两本绘本,把内蒙古草原和长白山下的小屯子这样一些中国的地理风景变成了笔下的文学风景。同时,作品还传达出在山野所生长出来的中国人敬天惜物、质朴坚韧的生活态度和温暖亲情。在徐迪南看来,作家、画家和编辑是在共同做一件事,那就是用舒缓、温厚的笔调为孩子们构建起文学记忆、审美记忆中的中国人的精神故乡,是对乡土中国文化传统的追溯与传承。
徐迪南介绍,这两本书从2020年年初收到作家的文字初稿,到创作过程中画家采风,再到后期讨论修改,历时两年半。图书出版后,得到了读者和业界的许多好评,并且很快实现了加印。
今年上半年,该系列还将出版《小背篓》(彭学军/文 刘洵/图)、《小勇的大海》(徐鲁/文 马鹏浩/图)两部作品,它们分别讲述了湘西农民与胶东渔民的生活故事。
作为中国原创绘本创作、研究领域的先行者,梅子涵对《草原寻马》《一双大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认为,两个故事的文字和图画都呈现出安静、美好的感觉,从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不动声色的、安安稳稳的。在这样的故事和画面中,“哲学”两个字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无形中展现出来的。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薛涛和鲍尔吉・原野看来,就是讲好身边的、脚下的故事。鲍尔吉・原野特别提到,绘本一定不能是简单的表达,看完就结束了。如梅子涵提到的哲学,就是绘本非常需要的内容表达,不要以为孩子看不懂,可能不会说,但是他们会慢慢地理解与沉淀。
“乌拉鞋”背后的智慧与温情
听到“我的山野中国”这个套系名时,薛涛的第一反应“这是‘我的菜’”,因为他执着于书写那片生他养他的黑土地。
李宝华向他约稿,请他写写山民的故事,他脑子里马上就出现了一个画面。那是姑父缝制乌拉鞋的样子――他坐在屋子里,窗外是连绵的山脉,山脉上覆盖着白雪。在薛涛的印象里,东北的山民就是类似这个样子,会一点儿手艺,专注、寡言,通过自我领悟拥有智慧,靠这些智慧隐藏深山,过着平静的日子。
书中的太阳屯、月亮屯、荒地……这些地名都是真的,薛涛就是在这些地方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他也确实有5个姑父,最后一个姑父前两年去世了。姑父告诉他,一双足够大的鞋可以装下所有的脚,可以走很长的路,这是一个山民的智慧。
收到这个故事后,李宝华立即想到了一位合适的绘者――朱成梁。好的编辑是能了解画家喜好的。果然,朱成梁第一次读这个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了。他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而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东北苍茫的林海雪原,这种南北地域的差异激发了朱成梁的创作想法。
明天出版社安排了一次画家采风活动,由薛涛当向导。朱成梁想见见乌拉鞋的实物,但这是上个世纪的物品,能不能找到薛涛心里还真没有底。令他们惊喜的是,在一个馅饼店里巧遇了乌拉鞋,还有鞋匠使用的各种工具。朱成梁看到后特别激动,如获至宝一样,用薛涛的话说“两个眼睛都要掉进鞋里去了”。第二天,他们又遇到了一个环卫工人,随口一问,对方居然穿过乌拉鞋,还向他们示范鞋带儿的系法。
第一次见到乌拉鞋,朱成梁就被它的本色和质感吸引住了,“这就是自然的本色呀!”用乌拉草的色调来画这本绘本的念头一下子从他脑海中冒了出来,他还给这个色调起了个名字,叫“乌拉调”。以往朱成梁喜欢用丰富的色彩来营造视觉冲击,而这一次他觉得“乌拉调”和这个故事的味道更吻合,朴实无华,却又浸润着饱满的历史感和自然智慧。
在绘本中,我们跟随故事中的小主人公走进林海雪原,揭开乌拉鞋没有尺码的奥秘,这其中不仅有探秘的乐趣,更蕴含着成长的领悟和文化的寻根。希望这本绘本可以让孩子感受传统乡土中国的生命智慧与温情,让他们懂得扎根大地、向上成长,学会如何与世界、与自我和谐相处。
读懂草原,也读懂爱
过去的30多年,鲍尔吉・原野的写作一直是面向成人读者。近两年,他开始转向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儿童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这次创作的《草原寻马》,则是他在绘本领域的全新尝试。
在“红沙发”访谈现场,当主持人问起,为什么会想到为孩子创作这个故事时,鲍尔吉・原野哽咽了。擦拭泪水后,他讲起了和去世的父亲之间的故事。
2016年,父母两人年过80,鲍尔吉・原野带着老人回到内蒙古赤峰老家住了3年多。后来父亲生病,他一直陪伴在病床前,眼看着至亲越来越虚弱,直到离开人世。
父亲的去世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创伤。这之后,他突然想写儿童文学,想写父亲带他去草原的经历。在文字中,父亲变年轻了,带着儿时的他在草原上生活。《草原寻马》写的就是一对父子在草原上寻找马的故事。文字与画面都很美好和安静,鲍尔吉・原野说,自己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感受,这是对自己童年的寻找,对父母亲情的依恋。
接到《草原寻马》的绘画约稿,因为在疫情防控时期,苗瑞只能通过之前去草原的回忆、查阅资料等方式,找寻想要的感觉,但仍然觉得不够。之后,她还是背上画具,专门去了一次草原。苗瑞是很注重细节的画家,在她看来,生活的美好是在细节里,画面当中的体现也是如此。要走进孩子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把一个个细节放在画面中,让孩子不断发现惊喜。
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教学顾问、资深绘本创作者向华这样解读《草原寻马》:
细读文字,细品画面,就会发现在这个故事中并没有谁真的走失。所以,整个故事并没有焦虑、急躁的情绪,行文娓娓道来,画面徐徐展开。图文作者都注重以细节讲故事,引导读者在细微处发现与感知。随着阅读的展开,我们会发现故事里的丰富意蕴和层次,既引导孩子感知大自然,同时也在诠释陪伴对于孩子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
故事里的父亲用爱教会孩子去爱:爱草原,爱万物,爱彼此。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这本绘本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就是爱的能力。
(本文图片由刘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