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特派记者马骏回忆赴土耳其灾区采访经历――

有中国救援的地方,就应有中国记者

作者: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10

  □本报记者 田野

 

2月11日,《新京报》特派记者马骏在土耳其阿德亚曼省一处废墟前出镜进行视频报道,拍摄者(左)为当地的翻译志愿者。

受访者 供图

  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次日,应土耳其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中国救援队赴土耳其实施国际救援。2月8日,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一梯队在湖北武汉集结出发,其中随队一同出发的还有《新京报》特派记者马骏。此后的10天里,他在土耳其发回了大量的现场救援报道,反映了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辗转联系到马骏,采访到了他此次参与国际救援报道的点滴瞬间。

  主动请缨

  见证救援现场的中国力量

  土耳其地震发生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马骏时刻关注着土耳其重灾区的各种信息。听到中国蓝天救援队将去土耳其帮助救灾的消息时,他深知,如果再不主动请缨就来不及了。他立即拨通了《新京报》视频报道部当天值班主编的电话。

  “有中国救援力量去的地方,就应该有中国记者!”电话中传来肯定的回答。

  “这是报社自上而下的态度。当时,我正在甘肃兰州采访。对于我个人来说,在这样一种坚定的态度下,我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赶上这支即将远赴异国他乡救援的队伍,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现场,见证国际救援现场的中国力量。”马骏说。

  2月8日20时许,蓝天救援队赴土耳其抗震救灾队从武汉直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马骏是在这支队伍出发6个小时前赶上他们的。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9日凌晨1时,搭乘60名蓝天救援队队员和大量救援装备的航班落地伊斯坦布尔。当时,土耳其政府为救援队提供了通关便利,10多名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企业员工组成的翻译志愿者团队已在候机楼里等候。马骏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些内容,并在第一时间传给国内值班编辑处理。救援队落地一小时后,马骏的相关视频报道已在我国各大互联网平台播发。

  四处奔波

  当地人对中国记者竖大拇指

  马拉蒂亚是土耳其东部城市,距离震中不到200公里,是这次地震受灾严重的地区之一。“我国救援队乘坐一架土耳其政府安排的飞机抵达这里后,迎面而来的是降雪后的一阵阵冷风。我当时穿了两件羽绒服,仍感觉能被停机坪上刮过的风打透。前往临时指挥部的大巴车窗上结了层霜,透过晶莹的缝隙隐约看到一栋栋倒塌的房屋。”马骏说,“这种场面仿佛急促地提示着我们,找到废墟里的幸存者迫在眉睫。”

  蓝天救援队的人员到达指挥部后迅速分组,马骏跟随携带着生命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的前突搜救队直奔马拉蒂亚市中心一栋倒塌严重的楼房。

  在马拉蒂亚的两天时间里,马骏跟随的这支蓝天救援队共救出1名幸存者,找到8名遇难者遗体。按照土耳其政府的安排,当地时间2月11日凌晨,他们一行60多人又整理装备前往此次地震的重灾区阿德亚曼省继续开展搜救。

  马骏回忆说,在阿德亚曼采访的几天时间里,他先后去了当地应急局、医院、消防队、安置点,那里的人们见到东方面孔都会用土耳其语问他们是不是来自中国,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当地人都会对中国的救援人员和记者竖起大拇指,马骏也会用拥抱回应他们。

  “这种拥抱是对赞许的感谢,更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为他们加油鼓劲。”马骏说,“终有一天,我还会踏上那片土地,去见见那些我镜头里的人们,去再给他们一次拥抱,聊聊我们没有见面的这些日子里他们努力生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