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钥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09
□本报记者 刘蓓蓓
主题:跟总书记学方法
嘉宾:学习出版社副总编辑 刘向军(右一)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郑敬斌(左二)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闵琪(右二)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刘蓓蓓(左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由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学习的方法》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大力倡导并且带头运用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行认真梳理和科学总结。
2月24日,学习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向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敬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闵琪围绕“跟总书记学方法”主题,介绍了这本书编写、出版的历程。
选题立意独辟蹊径
据了解,该书最初的创意来自山东省委宣传部的组织策划。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出版《学习的方法》就是其中之一。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课题研究和撰写任务,郑敬斌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刚接到这个课题时,郑敬斌就觉得立意很好,独辟蹊径。人们常常以“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来比喻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那么在思想上同样如此,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寻找出万山中的主峰,寻找整件衣袍的衣领,来从根本上把握这一伟大思想。
十年来,人们一直在持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宏观层面上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到微观层面上的“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全面”等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关于这一思想的论述解读更是卷帙浩繁,那我们该如何学习和把握呢?在这些思想之中有没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呢?纵览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经历,透视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思想、行动,其中蕴含的最核心、最本质的方法是什么呢?郑敬斌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因此,郑敬斌希望通过这本书的编写出版,从理论上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能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从实践上讲,则是要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掌握蕴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思想精华和精神密码,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钥匙”,并用这把“金钥匙”不断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而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为什么这个选题会被学习出版社抓住?刘向军介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图书,是学习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打造的优势产品板块。此前学习出版社和山东省委宣传部就有很多合作,能够抓住这个选题,正是建立在双方长期以来良好合作基础上的结果。
多方碰撞确定框架
《学习的方法》从6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郑敬斌说,这6个方面的设计也是经过专家几轮的思想碰撞和认真讨论后,才得以最后确定。
在郑敬斌看来,从整体框架来看,这6个方面设计的最根本的依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还是用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掌握,并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学习的方法》一书就是按照这样的框架进行布局。
从论述逻辑来看,每个方法的论述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展开的。论证“是什么”的过程中突出了方法的由来、蕴含等内容,论证“为什么”的过程中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科学运用该方法开展治国理政及取得实践成果的,论证“怎么办”的过程中突出了党员领导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和工作中要如何贯彻运用该方法。
从具体内容来看,《学习的方法》在“坚持人民至上”一章阐释了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坚持自信自立”一章,阐释了何谓自信自立;在“坚持守正创新”一章,论述了守正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推进新时代理论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坚持问题导向”一章,以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在理论中探究问题提出需要强化问题导向,并指出理解问题的4个要求,进而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在“坚持系统观念”一章,从3个角度阐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意义,指出运用系统观念的基本要求;在“坚持胸怀天下”一章,从历史必然、现实需求和时代召唤3个维度分析了胸怀天下的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坚持胸怀天下的要求和指向。
如郑敬斌所言,这6个方面的设计思路科学合理,内容塑造有血有肉,可读性很强,是一本比较完善的通俗理论读物。
三方面把握通俗要求
通俗理论读物要浅显易懂、能够被大众所接受,郑敬斌介绍,作者们主要从语言描述、素材选取、理论解读三方面进行把握。
通俗理论写作的语言描述要接地气,要贴合人民群众交流习惯。郑敬斌坦言,这与他们熟悉的学术理论写作有很大的区别。学术理论写作注重语言的严肃严谨,以学理性语言进行阐释;通俗理论写作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生活化,要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具象的生活逻辑。当然,他也强调,以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语言绝不意味着语言的随意性,通俗性不代表庸俗,要让语言描述“有生气”。
通俗还体现在选取的素材要“有滋有味”。在《学习的方法》中,整个素材的选取类型丰富多彩、古今贯通、中西结合、图文并茂。例如,在解读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这一思想时,引入了马克思“批判的武器”的重要论断,采取了毛泽东讲述“本领恐慌”的历史故事,运用了“金针度人”的成语寓言,介绍了笛卡尔名著《谈谈方法》。此外,书中还放置了形形色色的图片,以及种类丰富的小栏目,让广大读者“大饱口福”。
郑敬斌强调,在把握理论通俗化这一要求上,语言的运用和素材的选取只是手段,是“佐料”,而把理论分析全面解读清楚才是根本,是“主菜”。因此,必须要把党的理论抽丝剥茧,将蕴含在背后的思想展示在大众眼前,这就需要把理论讲“厚”,同时,还需要把理论讲“薄”。理论解读的最终归宿不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了解了”,而是要“明白了”“会用了”,能够熟练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闵琪是《学习的方法》一书中“坚持问题导向”一章的作者,她说自己的第一稿提纲就因为不够通俗,被退回修改。经过不断学习打磨,才有了最终的呈现。在写作过程中,她把中国大地鲜活的实践摆到读者面前,选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案例,又对新时代要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进行了代表性案例的梳理,让读者在给出的案例中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直面问题、以怎样的勇气解决问题。
3位嘉宾也期待,广大党员干部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本领、增强能力、坚定信念,进而以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