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译名要跟上社会需求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03

  最近网络上大火的chatGPT,暂且不论其功能如何准确表达,从一个传播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由于没有合适的中文译名,除去把它念准确的基本传播要素也不具备之外,还有一些长远的事儿要说一说。

  科技界、翻译界和传播界要意识到,这不是个小事。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外来语已植入中文传播领域,但基本上还是止于较为单一、字数较少的一些名词,如DVD之类。但是,像chatGPT这样带有复杂新概念的新词,属于英语的表意+缩写形式,难以直译为“电脑”“直升机”那样简洁的中文内容,但是,不等于不要警惕由于过长、过量的外来语直接硬植入我们的语言,有朝一日以方块汉字为特征的汉语会变成四不像,失去自身固有的特色。

  像“基因”这样与英语原发音相似,又有很相似的中文表意的翻译,那是最好的。当然,这也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事,有些难译的词语,老百姓约定俗成,也就成为定式,例如香港和广东一带的一些小商店,老百姓在招牌上写着“士多”,就是英文的store的音译。而“打的”则由TAXI的广东话音转,而又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由南向北,最终成为了全民语料。

  不同的是,由于学术界对chatGPT的超分量估价,不能不充分估计这个词将来对实际生活的深远影响,现在需要预想到,难道让chatGPT这个词不仅会成为行业用语,还要进入中国政府工作文件和一切商业交往文书,乃至全社会?看看学者是怎么估价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在《环球时报》上撰文称:“chatGPT以生产力工具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也因此产生远超以往的社会震动。”在这个估价面前,语言是苍白但又是必须因应的。

  震动不怕,还是让它来得更明白一些。

  虽然英语是多数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相信受过初中教育的人都能把chatGPT这个词念出来。但是,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的充要所指,而能指与所指之间作用,是以基本词汇为构建要素的。我们做传播的人士,要及时地发声,向科技界和翻译界提个醒,在越来越多新词汇涌向我们之时,放弃就是失职。翻译难则难矣,但在维护民族文化的存在基础方面,再难也要上啊!

  其实只要及时发声,复杂的问题往往可以获得简单的解决方案。如同“导弹”刚出现之时,其内涵是“计算机控制的远程飞行炸弹”,这个含义,不也被中文概括得挺好并运用至今么。至多,在“导弹”前加上“战略”和“战术”的前置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