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装小书屋,核酸检测亭找到好归宿

作者:雷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03

  最近,曾经星罗棋布的核酸检测亭的归宿,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

  这些小亭子的使命已告结束,如何妥善安置需要探索实践。目前,已有不少地方的核酸检测亭实现了“再就业”。在北京,不少社区将自己所有的核酸检测亭进行改造,有的变成暖心橙驿站,有的变成创城宣传亭、学雷锋志愿者岗亭、爱心书屋、环卫工人休息站。在苏州,姑苏区8处核酸采样亭成为市民的阅读分享小站。在济南,槐荫区核酸检测亭变身快递外卖小哥的温馨驿站和漂流书屋。

  这些核酸检测亭换装后的模样,温暖、实用、共享,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让大家够得着、用得上。其中不少被改造为各类阅读空间,笔者认为,对核酸检测亭来说,这确是一个理想的归宿,使它们在“内外兼修”中更好利用。

  小而精的阅读空间。不少实体书店以小而精、小而美为定位,在读者和市场检验中站稳了脚跟。核酸检测亭变身迷你书屋,要因地制宜,用好寸土寸金,在书籍投放上更精心、更有选择性,比如侧重选配适合大众阅读的人文社科生活类书籍,同时也为目标读者群画个像,特别是为纸质阅读的主力群体老人、儿童多配备适读的书刊。

  15分钟的阅读半径。不少城市提出打造15分钟阅读圈,核酸检测亭变身书屋,丰富的点位可作为15分钟阅读圈的补充和过渡。如果能引入专业管理或吸引志愿服务,和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将一定区域内的书屋连点成线,开展图书漂流或公益活动,那么,这一座座小亭子就不会是孤独的灯塔,而是融入公共文化空间的循环。

  贴身的文明实践窗口。爱心书屋、环卫工人休息站、学雷锋志愿者岗亭等等,都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具体形式。在这个小空间里,简单的桌椅、一口热水,让有需要的人可以进来歇歇脚,随手翻翻书,在劳碌奔波中得到片刻的放松。《中国诗词大会》中走出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农民工朱彦军,不都是利用有限的阅读资源和碎片时间,在终日辛劳中享受内心的诗意吗?同时,核酸检测亭改造后普遍采用的共享书屋模式,延伸着抗疫中守望相助的情感,传递着文明诚信的社会风尚。

  与其让身边的核酸检测亭闲置甚至废弃,相信人们更希望看到它们物尽其用,换上新装焕发生机。就拿阅读空间来说,身量虽小,却自有妙处,只要善用,就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