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童心童趣”之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3-01
□本报记者 张君成
从1922年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顽童》问世至今,在这百余年的时光中,儿童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从拓荒到多元的演进历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学科教授谭旭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儿童电影史的梳理,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纵观我国儿童电影的整体发展,其艺术转变大致经历了现代时期的艺术奠基的发生期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曲折变化的发展期,再到新时期回归儿童艺术的转型期和新世纪的艺术成熟与发展的困境期4个阶段。尤其在第四阶段,新世纪文化繁荣为儿童电影的艺术成熟提供基础,而要解决其发展困境,则需要在艺术表现内容与形式上回归儿童本位,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历经辉煌百年 呈现多元态势
采访中,谭旭东先从美学维度对百余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在不同时期的各异风格进行了分类:即上世纪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40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五六十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80年代初的冷峻现实主义,以及90年代的本色现实主义。
从发展时间上,谭旭东则将其细分为6个阶段:1922年至1949年是儿童电影从雏形到成型阶段,实现从初期市民消遣到儿童文化的转变;1949年至1978年则是社会主义儿童电影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小兵张嘎》《红孩子》《闪闪的红星》等以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优秀影片;1979年至1989年,是儿童电影创作腾飞的时期,标志性事件是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国内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正规军;1990年至2000年,电视进入普通家庭,这对于儿童电影的影响非常大;2000年至2012年间,儿童电影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影响。
进入新时代后,文化发展迎来新机遇,优秀儿童电影不断涌现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比如《我的影子在奔跑》(2013)、《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2015)、《麦豆的夏天》(2016)、《忠爱无言》(2017)、《旋风女队》(2018)、《树上有个好地方》(2019)、《棒!少年》(2020)、《外太空的莫扎特》(2022)等。
在题材方面,谭旭东表示,这些作品涉及面宽,反映了儿童生活的多个层面,且对准儿童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惑,呈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有的是励志成长片,如《旋风女队》关注的是一个黎族女孩成长,反映她的足球梦;有的反映了城乡儿童生活的差异与冲突,表现儿童自觉融入社会的意识;有的反映少年对亲情和爱的寻找,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讲述了一个裕固族少年骑着骆驼寻找父亲和家乡的故事。而《青春派》和《全城高考》都反映了高考问题,也涉及了青春期的心理困惑等,《妈妈你真棒》和《外太空的莫扎特》则是科幻题材。”
勤于借鉴学习 破除发展困境
遗憾的是,由于儿童电影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出现影响力很大的作品。谭旭东表示,大部分儿童电影只在业内获奖,对新时代儿童学习成长缺乏较大的影响,尤其缺乏文化和教育的参与。“出现这个问题,一方面和儿童艺术教育未被重视有关,另一方面是受制于新媒体的影响,短视频占据了当下视觉文化的主流。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也让很多儿童远离了儿童电影,家长和孩子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去欣赏儿童电影,去接受儿童艺术之美的熏陶。”谭旭东说。
在谭旭东看来,要改变儿童电影的边缘化处境,一方面,儿童电影要向经典学习,以高质量吸引观众、赢得观众;另一方面,要精心制作,把儿童电影当成一项艺术来创作。此外,儿童的文学艺术尤其是电影,需要充分张扬想象力,同时拓展儿童电影的表现空间,丰富儿童电影的艺术内涵,并制定适当的电影扶持政策,从文化战略角度来发展儿童电影。
谭旭东也建议创作者要学会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并更好地利用新媒介,改变儿童电影的生产传播方式:“从文化维度看,影视媒介的影响更具深度和广度,有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中国儿童电影在保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前提下,在艺术表现力等方面仍需借鉴国际优秀儿童电影的独特之处。”
另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表现儿童心灵世界的艺术手法:“儿童电影应该向儿童文学学习,多思考儿童和社会、成人的关系,尤其是要实现成人和儿童的对话。”谭旭东补充道。
回归儿童本位 架设沟通桥梁
谭旭东认为,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儿童电影和儿童文学、儿童戏剧一直是紧密互动的。中国早期儿童电影多改编自文学作品,《城南旧事》《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和《草房子》等儿童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儿童电影。此外,不少儿童电影还改编成了连环画:“在彼此的互动中,完成了儿童电影和儿童文艺的经典化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不过,谭旭东提到,有些改编过于强调成人的教化视角,导致电影中儿童形象塑造单一,成人视角明显,展示了鲜明的教育主义倾向,“这使得不少儿童电影缺失‘童心童趣’,过于反映‘成长’,欠缺‘儿童本位’。”
进入新时代,儿童电影以其独特发展历程和艺术面貌显示了它的创造性,也经历着作为艺术和产业所难以快速解决的问题。对此,谭旭东建议:一是站在儿童立场,关注和重视儿童的生命成长,“表现儿童的心灵世界,传达儿童对成人世界的信任”。二是要有和儿童对话的姿态。每个成人都会经历童年,但往往世俗的生活会让成人遗忘童年,甚至丢失童心,“但和谐的社会、美好的生活,一定是成人和儿童能够亲密自然地对话、交流的。儿童电影和其他儿童文艺一样,具有在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架设沟通桥梁的作用”。三是要给儿童带来理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