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报道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

作者:谢树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谢树华

  舆论监督报道是检验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试金石,更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不少舆论监督报道在重磅推出时引发各方关注,但随着受众注意力的消退、转移,报道常常虎头蛇尾,甚至成为没有下文的“烂尾”新闻。

  舆论监督报道的主旨在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最终推动问题解决。如果缺失了扎实有力的后续报道,很难称之为完整、合格的新闻作品,还会侵蚀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对主流媒体来说,更应紧盯已曝光的问题,把后续报道做深做透,力求达成监督实效。

  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后半篇文章”,关乎记者的职业责任感、媒体的平台公信力以及受众的知情权,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笔者梳理了近年来采写的相关报道,从实操角度浅析舆论监督报道的五种后续操作策略。

  走好“群众路线”

  打开报道局面

  监督报道往往需要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线索,除了依靠记者挖掘调查外,来自群众的反馈和爆料同样十分重要。在操作涉及面广、线索繁杂的题材时,笔者常会主动向市民发起线索征集,开拓报道局面。

  2018年,温州一名老人受邀参加“免费旅游”,结果花13万元买回360瓶“特供药”。涉事保健品公司面对采访辩称是老人非理性消费所致,拒不退款。得知该公司曾多次组织大批老人“免费旅游”,笔者在报道中发起针对性的线索征集。很快,有大批曾经受骗的老人来电反映情况。同时,笔者还意外接到涉事公司前员工的电话。在笔者的争取下,这名“深喉”匿名受访,讲述她在保健品公司的推销经历,揭秘其如何设套引诱老人买下高价保健品。

  这篇后续报道成功揭开了保健品公司欺诈的黑幕,反响强烈。市监部门据此对涉事公司立案查处,为受害老人追回部分损失。此后,温州全市还开展了严打保健品欺诈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了报道的社会效益。

  移动互联网时代,热线电话等传统爆料渠道影响力开始下降,走好“群众路线”要与时俱进。以笔者供职的温州都市报社为例,通过加强和网友互动,来自微博私信、微信公众号留言等渠道的线索显著增加,为相关监督报道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善用“精准投放”

  倒逼问题解决

  为了避免监督报道“石沉大海”,在新闻刊发后记者有必要第一时间将报道转发给被监督对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督促其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其中从上级主管部门入手,往往能够取得更显著的监督效果。

  2021年7月,经过笔者持续追踪监督,成功帮市民解决了困扰其20多年的土地证办证难题。1998年,苍南县公安局、县房管局等部门将一处派出所办公楼对外转让,购房者顺利办理了房产证,但土地证办理却因种种原因受阻20多年。

  在前期的采访中,该县自然资源部门、公安等部门负责人表示涉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政策盲区,解决难度大。笔者判断单凭相关职能部门恐难以协调推动问题解决。报道刊登后,笔者联系上苍南县委有关负责人,将报道全文发送给他,建议苍南县委、县政府牵头解决。该负责人随后专门约见了当事人了解情况,并要求苍南县府办牵头组织自然资源、公安、住建等单位协调解决,最终促成问题化解。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部门在工作中仍存在“唯上思维”。这就要求监督报道在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同时,有必要向被监督对象的上级部门精准投放,通过“上层路线”进一步倒逼问题解决。

  适时“引入外援”

  形成监督合力

  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纪检监察部门、其他媒体同行等外部监督力量,也是形成监督合力、推进后续报道的重要方式。

  温州市区曾有一个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违建水产市场,因噪声、污水及鱼腥臭气等问题被反复举报,却始终无法解决。

  笔者就此撰写报道,刊发后,当地区政府连夜开会研究,但直至当天晚上11时许,才给出了“综合执法、依法处置”的含糊答复。笔者追问是否有具体的处置方案和时间表,该区政府未予答复。在后续报道中,笔者对该区答复意见持保留态度,通过《温州都市报》联合温州市人大开设的“代表在线”栏目,邀请了3位省市人大代表对事件进行点评和监督。人大代表们对属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失职予以了批评,并就如何合理规划、搬迁水产市场提出建设性意见。后续报道推出的同时,笔者还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对责任单位进行督办。

  在舆论压力和人大监督的合力下,该区很快就违建处置敲定时间表。此后笔者又连续推出多篇报道持续追踪。到当年10月,困扰周边居民5年之久的违建水产市场被提前拆除,此时距事件曝光仅过了两个多月。

  书写“辣手文章”

  加码监督力度

  媒体反映与引导舆论有两大基本手段,除了通过采写消息、通讯等常规报道手段之外,还可以运用新闻评论,进一步表达媒体的立场和态度。

  温州市平阳县曾有一处大型违法建筑,为一座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乐园,地处水库库区。该水库是当地上千村民的饮用水源地,乐园直接排放的餐饮、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水库环境。当地镇政府早在两年前已对乐园违建进行查处,《责令限期拆除通知书》上给出的拆违“最后期限”距报道刊发时已经逾期一年多。在当地村民屡次举报的情况下,乐园始终正常对外经营。后续报道中,笔者撰写评论《失掉的公信力亟待重建》,把监督的重点从违建乐园转向属地政府。当地政府很快转变了原本试图敷衍了事的态度。在报道刊发后第三天,当地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出动50多人对该大型违建予以拆除。

  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及时配发评论可以起到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作用,提升报道的监督力度。特别是在被监督对象采取“鸵鸟”政策或通过“打太极”虚与委蛇的情况下,更加有必要通过评论旗帜鲜明地亮出媒体态度,引导受众明辨真假是非。

  争取由点及面

  提升社会效益

  验证舆论监督报道的成效,关键要看是否推进了曝光问题的解决。

  2018年,有读者反映温州市区的黎明立交桥周边有6个公交站台都叫“黎明立交桥站”。这些重名站台涉及近20条公交线路,给乘客造成了巨大困扰。笔者在报道中建议,交运集团对全市3000多个公交站名进行统一梳理排查,对名称重复、存在歧义的站名加以优化,得到了对方采纳。

  后续报道就此从黎明立交桥站的个案延伸至对全市3000多个公交站的排摸梳理。数百位市民通过电话、网络留言等方式对公交站名修改提出建议,还有多位本土文史学者和地名专家参与到公交站名的修订工作中。从排查筛选到初步拟订修改方案,再到最终改定,这组报道经过半年的追踪跟进,最后促成温州市区352个公交站名更新。

  笔者认为,在监督报道的选题上,如果能够优先选择具有普遍性的突出个案,并在后续报道中由点及面地拓展报道范围,便可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温州都市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