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喜还是忧? 媒体眼中的ChatGPT

作者: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本报见习记者 张博

  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凭借出色的聊天能力风靡全球,频频登上热搜。这其中不乏对ChatGPT能力和准确性的惊叹,也有对ChatGPT发展所带来的担忧。面对这个处于全球风口浪尖、掀起技术狂潮的“网红明星”,各媒体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讲述自己的思考。

  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

  新华社在《新闻分析:ChatGPT,变革与风险》一文中提到,多语言撰写充满想象力的诗歌,编写可运行的程序,快速生成论文摘要,自动制作数据表格,纠正文章中的语法和表达错误,把一周大事写成新闻综述……ChatGPT不仅能理解很多人类问题和指令,流畅展开多轮对话,也在越来越多领域显示出解决多种通用问题的能力。“这样的AI可帮助人类进行真实创造,尤其是帮助人类提高创造效率,比如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或提出新颖想法,再由人解决其真实性问题。创造效率的提高将产生巨大效益和多方面影响,可以改变世界信息化格局。”不仅如此,《新闻分析:ChatGPT,变革与风险》还提到,ChatGPT也有应用在舆论信息战方面的潜力。

  “这一通用聊天机器人以极低的门槛,让普通人体验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魔力,也让从业者看到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另一种可能。和这一AI技术‘Chat’(聊天)的同时,我们不妨多想一层‘基’‘批’‘替’。”《新华每日电讯》在《ChatGPT狂飙:不光要“话聊”,更要“基、批、替”》中写道。

  在《跟ChatGPT,聊聊ChatGPT》一文中,人民网表示,相较于此前科技企业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智能化程度上大幅提升,给对话者的感觉也“更聪明”,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

  《光明日报》则发文指出,好用、智能,或许是不少网友在获知ChatGPT后的感受。《光明日报》提出,与其将ChatGPT视为一场“风口”,不如将其视为新一轮“科技竞赛”,“催促科技公司踏踏实实更新技术,不断提供符合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可以说,ChatGPT打开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商业化落地且成为消费端爆款的大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版ChatGPT快来了吗?》一文中,《经济日报》写道,“ChatGPT的聪明表现,源自让AI从人类反馈中进行强化学习。在训练过程中,人类训练者扮演着用户和助手的角色,这比过去AI大模型的‘深度学习+人工标注’模式省时省力、效果更好。”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从科技实处着眼,《科技日报》在《ChatGPT掀起技术狂潮!“顶流”之下,看人工智能喜与忧》一文中表示,ChatGPT是实现对话式AI的第一步,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让我们看到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拨云见日,但尽管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改变工作的性质,却无法取代人类。

  “人们可以把ChatGPT视为继语音、图像视频识别技术之后最复杂的语言识别技术突破,也是基于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感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跃迁”“这项技术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基于以上介绍的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使生成的文本能够与人类意图和价值观等进行匹配”“ChatGPT并非一项技术的一蹴而就,它是多种技术叠加在一起形成质变的产物,是NLP领域的结晶”“当把‘是否会代替人类工作’的问题抛给ChatGPT时,它说,它们旨在协助和增强人工任务,而不是取代人类。它们作为人力资源的补充,并提高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效率和效果”,《科技日报》这篇文章中的内容让大众比较全面地了解了ChatGPT是“何方神圣”。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新华社在《新闻分析:ChatGPT,变革与风险》一文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和常识偏差等诸多问题,还面临训练数据来源合规性、数据使用的偏见性、生成虚假信息、版权争议等人工智能通用风险。多家全球知名学术期刊为此更新编辑准则,包括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都不会被接受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等。”

  《新华每日电讯》则在评论中表示,人工智能有其社会属性,需要全球治理,既为创新“留白”,又为安全“立规”。同时,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的“智力成果”是否享有著作权等问题上,都应设立相关规章制度,为技术发展划出边界,也为全球共同治理探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实测结果不及预期,许多人也在重新审视ChatGPT是否真如想象中那么完美。热闹过后,也许是时候开始冷静思考,ChatGPT的发展模式面临哪些不可规避的问题和风险?”人民网在《跟ChatGPT,聊聊ChatGPT》中提到,看似“无所不能”的ChatGPT,也会存在“无能为力”的尴尬。如目前ChatGPT难以进行高级逻辑处理。此外,用于ChatGPT语言模型训练的数据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ChatGPT在内容准确性和知识性上的短板。不少用户反映它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在很多媒体测评后的评价中屡见不鲜。《经济日报》也指出,“ChatGPT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生成错误信息的能力远超人类。”文章还提到对ChatGPT的忧虑:“它还会被人类不当使用,比如学生拿它写作业,黑客拿它写代码用于网络攻击,诈骗犯拿它开设‘杀猪盘’。”文章同时指出,防范治理这些风险,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伦理法规;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人类处理信息的速度远逊于AI的事实,开发自动判别并警示AI生成有害信息的技术。文章还从经济的角度提出,要从ChatGPT被诟病的伦理挑战中寻得商机,反ChatGPT技术也许成为新商机。

  “今年2月初,ChatGPT开启‘狂飙’模式,引起新一轮疯狂的技术升级、产业重构、资本狂潮、巨头逐鹿。起初,随着这波技术热浪席卷全球而心情起伏不定的普罗大众,经过一段‘沉浸式’体验,虽未感到恐惧,但仍不免有些担忧。”在《ChatGPT掀起技术狂潮!“顶流”之下,看人工智能喜与忧》一文中,《科技日报》指出,由LLM支持的ChatGPT通过学习庞大的在线文本数据库中的语言统计模式来工作,这当中包括了不真实、偏见或过时的知识,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误和误导性的信息,尤其在其未经大量数据训练的技术领域。

  《科技日报》同时引用澳大利亚《对话》杂志文章内容,提到还有人担心ChatGPT会挑战语言的多样性。“这听起来很残忍,但这背后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隐喻:在人工智能日益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后,人类可能因过于依赖‘智能’机器,使自己变得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