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青年记者在报告会上畅谈践行“四力”切身感悟――
“95后”记者展现奋发向前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本报记者 汤广花 通讯员 赵代君
“入职以来,我听到最多的指令是:去啊,快到现场去啊……我想,从起步开始,我要养成到现场、到一线的习惯,新闻现场在哪里,我就到哪里去。”“我一步步地尝试新的可能,逐渐修炼成新闻报道的‘多边形战士’,这个过程中我掌握了文字报道、外采直播、节目主持、拍摄制作、配音说唱五项技能。”……近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举办青年记者“正青春・再出发”报告会,10位“95后”记者围绕近年来参与采写制作的新闻作品,分享创作历程,以及所思所感。
去啊,快到现场去啊
“毫不夸张地说,入职半年以来,我走过的路比过去3年还多。”2022年8月,樊友寒加入《长江日报》。第一次独立采访是到一家减肥训练营,当时她坐了23站地铁、18站公交,又步行了10多分钟,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稿子发出后,被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转载。
并不是每一次奔波都能有收获。到江滩采访一群拉小提琴的退休市民,连续两次清晨6点多出门,都扑了空;看到网络线索,寻访一位夜市摊主,守到晚上11点,摊主都没来……“不奔波,一定难有收获。我宁用一次次跑空,换一次走实。”凭着这样的毅力,见习期间,樊友寒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3篇爆款稿件,其中,《武汉地铁标识“简单粗暴”?网友一边倒反驳》头条号阅读量超百万。
长江日报民生传播中心记者刘克取说,在采访《湖北首例专利开放许可落地》时,她是抵达现场的唯一一名记者。“采访内容相当高深。专利叫‘一种利用磷石膏制备无纸面无纤维高强石膏板的方法’,很难解释;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是什么,也不好理解。”刘克取反复查找磷石膏相关研究论文,还请相关专业的朋友解读采访录音,稿件经反复修改、打磨,最后用700字就写成了。刘克取说,这个时代,线上线下、语音视频,沟通渠道比过去多得多,到一线、面对面显得过时、傻,但《长江日报》的记者就要有这个“傻气”。
“在新闻事件中保持‘在场’,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感受。”九派新闻记者万璇感慨。长江财经传媒记者郝天娇也称,要“去现场,记录电脑上搜不出的生动故事”。长江网记者王玮琦以自己参加“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采访活动为例,表示青春应该“不娇滴滴”“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好高骛远”。
要舍得下笨功夫、慢功夫
长江日报特稿中心记者李玉莹持续追踪“老教授状告知网维权”事件,一年的时间,她和同事共刊发100多篇报道,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50亿次。“首发的消息稿,从采访到成稿,我用了整整两周时间,不停地打磨、核实。为了保证首发稿中的事实无误,我还专门跑到湖北省图书馆查看当时的来稿说明。”在李玉莹看来,抓到一个好的选题,记者要舍得下笨功夫、慢功夫,要有把选题“榨干榨尽”的耐力和毅力。
“第一期视频,我们做了一个月,做完没敢发。我原本是纯文字记者,干出镜的活儿,胆小畏惧镜头,话都说不转了。”《长江日报》党政经济部记者谭芳以《谭芳谈新》这一记者探访科技创新现场的Vlog新闻为例,分享自己的“突破”。如今,经过反复打磨,《谭芳谈新》有了稳定的内容调性,固定每周更新一期。报道在B站、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全网传播量达百万级。
让长江日报健康传播中心记者江梦晴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8月11日,她搭乘湖北省中医院的救护车,和肝病科主任一起上门为80多岁的老人问诊。采访时,老人拿出江梦晴撰写的3篇报道。报道点燃了老人救治希望,在凌晨他给省中医院院长写了封求助信,院长收信后迅速协调安排专家上门。江梦晴说:“这是我第一次感到笔尖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报道架起医患之间的桥梁,也让我更明晰新闻初心。”
报告会上,长江日报视频中心记者王超然的感悟是“青春不设限”,在长报工作的3年,他掌握了文字报道、外采直播、节目主持、拍摄制作、配音说唱5项技能,成为“多边形战士”。《长江日报》党政经济部记者吴 在参与了很多大型活动的报道后逐渐找准定位,完成云端会客厅“跳出武汉看武汉”专家学者访谈的几次升级,他表示,要“以内心的坚定拥抱每一个不确定”。
受邀到会的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月琴点评,长报青年们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奋发向前的力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刘洁说,新青年的新作为值得肯定,在工作中青年记者要具备质疑精神,始终保持思考态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呈思说,新闻从业者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要沉下心,修炼真正的新闻实务能力和新闻思维价值判断以及决策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