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余种“三苏”文化图书荟萃海口

书香承载东坡文化时代价值

作者:陈妙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1

  □本报记者 陈妙然 文/摄


  2月18日,海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荟萃600余种“三苏”文化图书的“千古风流――三苏文化图书大联展”,吸引各界专家学者和读者前来。

 

  2月18日,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在海口举办,2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以“东坡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为主题,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在位于海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主会场外,一场荟萃600余种“三苏”文化图书的大联展成了专家学者的又一交流平台。“本次‘千古风流――三苏文化图书大联展’有望成为国内近年来品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三苏’文化主题图书展。”海南出版社总编辑谭丽琳说。

  当得知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苏学研究者要共赴海口参加这样一场论坛,海南出版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于年初便广泛征集“三苏”文化图书。谭丽琳介绍,图书联展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指导,得到国内重要苏学研究机构和以新华文轩、江苏凤凰等为代表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多位苏学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海南省内多位苏粉藏家也慷慨提供个人珍藏。

  “我们的计划是,用5年时间对东坡在海南的文献、足迹进行全面盘点、系统梳理,然后用10到15年时间,出版冠名《东坡文库》的系列研究著作,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重镇,为2037年东坡千年诞辰送上一份大礼。”在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上,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军说。

  李军提到的《东坡文库》,正是海南出版社计划承担的项目。谭丽琳直言,此次书展也是为《东坡文库》启动进行的调研和铺垫。“了解了市面上有什么书,更清楚我们还能有哪些突破。”此外,与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联系,扩建专家队伍,也成为本次书展的重要意义。

  苏轼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不同时代的人从他的诗文与人格中都能找到共鸣。“谁人不爱苏东坡。”这是记者在书展现场听到最多的感叹。参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行至展台前不约而同停住脚步。“我们看见书是没有抵抗力的,是一定要停下来看一看的,不带走几本感觉像白来了。”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怀揣《北宋士大夫的法律观》《当税收遇见苏东坡》两本书,连连称赞书展上选品种类丰富齐全,“这种跨学科类图书,尤其像这种与法律、税收相关的我很感兴趣,对我拓展知识面很有帮助”。来自晋中学院的韩凯在朋友圈发文称:“坡老的诗集版本在此次书展上几乎集齐,如果主办方没有补书,那么空位上的书大多被我买走了。”

  “苏轼是包罗万象的,除了文集还延伸出很多学科。通过这次书展,学者更可以近距离了解苏学研究现状,同时展览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一站式购齐苏学研究成果的平台。”谭丽琳说。

  此次书展上展销图书超400种,另有200余种藏书展示,其中包括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坡逸事》、1925年扫叶山房石印版的《苏文忠公诗集》、1934年上海儿童书局的《苏东坡》连环画等60余种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刊印的珍贵藏本。

  古籍藏于学者,是学者之幸,更是古籍之幸。

  海南省图书馆研究员乔红霞带着她珍藏的宝贝――《苏文忠公海外集》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来到书展现场。她说:“海南拥有悠久灿烂的东坡文化,这是一次向中外展现海南收藏东坡文献质量的好机会。”与此同时,海南出版社“琼崖文库”书系中《苏文忠公海外集》所依底本与乔红霞所藏底本版本相近,参观者在展会上新旧共赏感受文脉力量。

  收藏家朱江所藏的《宋拓成都西楼帖》深深吸引中国苏轼研究会会长周裕锴的目光,一边感叹这些藏本很开眼界,一边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戴上白手套翻阅,“着实享受了一把触摸东坡古籍的感觉”。

  书展上还布置了几个特色展台。苏轼曾以香为文写下《沉香山子赋》,海口市沉香协会会长魏希望也将古代文人书案上必备的沉香木带到现场,幽幽沉香的特殊香气弥漫开来。海南出版社的文创产品也登上展台,印在各种产品上的“人人都爱苏东坡”的文创主题口号也成为书展的注脚。

  据悉,本次图书大联展于2月19日移展国秀城三环书苑,为更广大读者群体提供“三苏”文化学习交流平台,展览将持续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