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在津展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20
本报讯 (记者韩萌萌)2月17日,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展在天津市和平区国图・津湾文创空间开幕。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天津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钟英华,以及天津多家图书馆馆长等50余人出席活动。开幕式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主持。
据了解,2015年国家图书馆入藏一批西夏文古文献,横跨西夏和元朝两个时期,是近百年来发现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版本与装帧形式最多的一次,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该批古文献入藏时普遍存在撕裂、缺损、水浸、污损、粘连、板结等多重病害,表面附着大量谷物、泥沙、尘土、毛发等杂物。从2017年起,由国家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实施保护性修复,过程中遵循“整旧如旧”“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等原则,在专家指导下,由老中青修复师组成的修复团队于2022年10月完成了130余册(件)西夏文献的抢救性修复工作。
此次展览全方位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分文献来源、文献价值、破损情况、装帧形式、工作模式、技术流程、项目成果等多个板块,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和修复师谢谨诚现场介绍了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情况和项目实施过程。修复工作中使用了多项国家图书馆在研的科研项目成果,档案记录、性能测试、补纸选配、染色加工、随行科研等工艺流程都得到提升。
西夏文献是西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史证。经过修复后的西夏文献渐趋完整,文本清晰,焕然一新,不仅为学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文献之门,也为世人展现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极大推动国内外西夏学的研究,同时,青年修复师的修复技艺亦得到提升,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