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颜值,偏偏靠内涵,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

要做就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网红”

作者: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17

  □本报记者 韩萌萌

  滨海新区图书馆“读响新时代”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馆为基层单位党组织推出定制服务,通过参观学习、读书分享、聆听讲座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滨海新区图书馆 供图


  “原打算就来转一转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的,没想到参观了红色经典图书展览,还听了宣讲团的讲座,一天都泡在这里!”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的读者留言簿上,总能看到不同的字体、不同的语言在表达“不虚此行”,甚至建议“一天的时间不够用”。这一点从数据上也得到了印证,从2019年开始,平均一个月就“二刷”“三刷”的读者数量持续增长。
  “我们被网友称为‘最美图书馆’,但从不满足于‘到此一游’式的打卡,以丰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把读者留住,让他们常来常新,自觉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马文艳说。
  图书馆也能定制活动
  用书香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添彩,借阵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聚力。马文艳表示,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立体化打造推广红色主题阅读活动,推动文化小康建设,从2019年至今,滨海新区图书馆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741次,实现全区21个街镇全覆盖,超过2.5万人次参与。“要做就做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生力军,要做就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网红’图书馆。”
  “头一回听说图书馆还能定制活动,我就抱着好奇的心态尝试着联系,哪想到图书馆真的专门为我们安排了一次。”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街道妇联主席么海荣说,活动中滨海新区图书馆的老师先带领大家品读邓颖超、蔡畅等人的红色经典故事,通过走进革命者的内心深处,感受家国情怀,再介绍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并邀请街道社区的妇女代表分享感悟,既营造了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良好社会风尚,又激发起女同胞干事创业的热情。“好多姐妹跟我说,感觉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她们对图书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图书馆将位于中厅的“滨海之眼”打造成“读响新时代”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馆,推出专题化、分众化、场景化一站式的定制活动,破除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照本宣科,成为广大基层党组织、社会团体的学习平台,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头
  从2020年蒋子龙文学馆开馆,到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的中华思想通史图书馆落户;从体验感十足的音乐图书馆改造升级,到覆盖6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流动汽车图书馆;从线上100部“红色经典文献荐读”,到数字化服务平台“书山看点”,依托丰富多元的馆藏,滨海新区图书馆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和践行党的科学理论、重大举措,传播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筑牢图书馆理论宣传阵地。
  “我们还有25家基层分馆,365家基层服务点,构成点线面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的服务体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带到田间地头,更送进百姓心头。”马文艳介绍,截至2022年共开展700余次的“党史学习进万家”系列活动,通过线上云课堂、社区小讲堂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千家万户。
  “一听说图书馆的车要来,平日绕着锅台转、围着孙子跑的大爷大娘早早就等着了。书都是根据我们当地情况精挑细选的,跟车一起来的老师用听得懂的表达把党的精神和理论讲透,再加上轻松的互动环节,切切实实推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滨海新区太平镇后十里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莉告诉记者,老乡们从最开始凑热闹瞧瞧,到搬着小板凳来听,再到现在自信地走上台表达感党恩、听党话的心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好像在我们的心底播下了一颗种子,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着,呵护它成长。”
  志愿服务凝聚群众引导群众
  作为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滨海新区图书馆积极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成立“新时代 新青年 新声音”理论宣讲团,联合南开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团以及滨海新区区委党校讲师团队等,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打造“理论高地”“思想阵地”“学习基地”,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以及文明素养。
  2021年以来,滨海新区图书馆以公益实践为基础,持续建设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平台,通过招募和培育志愿者的长效机制,满足了公众打卡“网红”图书馆与参加志愿服务的双重愿望,让参与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掌握了图书分类等基本技能,爱上了图书馆的阅读氛围,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截至2022年年底,滨海新区图书馆共开展志愿活动267次,500余名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28442小时,受益群众达1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