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阳翰笙同志的雅量
“《地泉》五人序”的启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06
为了纪念阳翰笙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于岁末年初举办了“翰墨笙歌 笔底风雷――阳翰笙诞辰120周年展”。阳翰笙是我国早期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是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艺术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如果算上早年曾经编辑过《流沙》周刊和《日出》旬刊,也算我们出版人的老前辈。参观这个展览,首先会感动于阳翰笙同志在解放前近30年的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里,创作了那么多小说、戏曲剧本、电影剧本,极大激励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作为出版人,更感动于在“《地泉》五人序”中,他作为作家的宽广胸怀和瞿秋白、茅盾等作为批评家的无私勇气。
长篇小说《地泉》又称“地泉三部曲”“华汉三部曲”(华汉是阳翰笙当时的笔名),是阳翰笙的三部中篇小说《深入》《转换》《复兴》组合而成,于1930年出版,1932年再版。再版时,为了扩大影响,阳翰笙请易嘉(瞿秋白)、钱杏 、郑伯奇、茅盾四人写了序言,最后他也写了重版自序,合在一起一共有五篇序言,被称作“《地泉》五人序”,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趣事。
在当时,阳翰笙是知道易嘉、钱杏 、郑伯奇、茅盾等四人对小说的“革命浪漫蒂克”持否定态度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否定态度,阳翰笙才坚持要请他们作序,并原封不动地将它们列于卷首。在请茅盾为其作序时,茅盾直言不讳地说:“你的书是用革命公式写成的,要我作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坦然地笑了笑说:“批评也是好事。”依然固执地恳求茅盾写序。茅盾果真在序中不讲情面地批评道:“这部小说从总体上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因为它描写人物运用的是脸谱主义手法,结构故事借助于‘方程式’,语言上也是用标语口号的言词来表达感情的……”茅盾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阳翰笙一定不会采用。时隔不久,《地泉》再版了。茅盾发现自己那篇批评文章竟然只字未动地印在里面。茅盾捧书良久,不禁叹道:“雅量,真是雅量!”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件小事很快传为佳话。
笔者从事编辑工作30多年,责任编辑、二审、三审、终审的书稿数以千计。如果再加上几十年来阅读过的各种书籍,阅读过、修改过的序言足有上万篇。无论教材、普及性读物还是学术专著,一本图书出版很少是没有序言的。有的是作者自序,有的是请同行的名家或者官员他序,还有的是自序与他序并存。如果算上各个版次的序言,一本图书面世,序言少则一二篇,多则五六篇。很多时候,因为有了精彩的序,作品会更加吸引人。
作者自序,一般都会有所收敛,偶有自吹自擂但不会太过分。一些作者会谦逊地说自己的研究或记录“还不系统、不均衡、不全面”,是“管中窥豹”,或者说上一句“由于编者学识有限,难免存在瑕疵”之类。但同行专家的他序,则基本都是对作品的肯定、称颂之词,罗列一、二、三、四、五甚至更多条本作品优异于同类作品的地方,比如史料翔实、内容全面、技术创新、观点超前等,对本行业的工作或者理论研究,一定是“富有启发性”或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毋庸讳言,一部作品能够出版,在史料、内容、技术等方面,一定会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同行专家被请来作序,对作品说点儿好话、予以肯定,也是人之常情。要像《地泉》四位作序的作家一样,充斥文中的都是否定之词,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确实很难做到。
但是,并不是说,给他人的作品作序,一定都必须是溢美之词。客观地说,由于身处环境的局限性,参考资料的局限性,或者研究时间或领域的局限性,甚至还存在一些自序中写到的作者“学识有限”,等等,都可能使作品并不完美。很多时候,一部作品出版真的就像许多自序中说的那样,仅仅是“抛砖引玉”。学海无涯,即使真的内容很全面、技术很先进、观点很超前,也同样存在需要继续改进、继续努力的地方。如果他序的同行专家把需要改进或者进一步探究的地方指出来,对于作者继续深入地进行研究是有益的,对于阅读作品的读者是有益的,对于工作的改进和理论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同行专家在为他人的作品作序的时候是慎之又慎的。我出面请过的许多专家都会要求我们先给他寄上原作,之后花上数天时间仔细阅读,反复琢磨,写出来的序确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也有一些书稿在提交的时候已有一篇或数篇他序,仔细读下来,感觉就是作者的内容摘要或观点集萃,极尽溢美之词,读来乏味,味同嚼蜡。无疑,写这样的序言的专家并没有认真阅读过作品。有的专家根本没有阅读过作品,甚至都没有见过作品,是作者自己写出一篇赞颂的文字,奉上数量不等的“润笔费”,征得专家同意,拿来以专家名义装点门面罢了。
我赞成请德高望重或有独到见解者为作品写序。作序的人,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负责某项工作的领导者,甚至只是相关领域的爱好者。于一部作品,作序者既是推荐者、解读者,同样也应当是评论家、批评家。一篇好的序,于作者,是鞭策、鼓励与提携;于读者,是作品的导读,会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品的价值所在。愚以为,除了对作品予以肯定、加以赞颂之外,在序言中,也应当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和写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甚至批评性的意见建议,这对作者下一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是有益的,对读者也是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