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推出《迎向春天 我们的城市蓬勃生长》特别报道,记者说:
沉入基层,才能听到火热的心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2-01
□本报记者 汤广花 通讯员 赵代君
悠闲的午后,在开业不久的武汉中心书城,大学生彭博带着父母来“打卡”。“就像小时候父母经常牵着我的手逛书店……一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刻,是我最感到幸福的时刻。”
这个温馨的片段,是《长江日报》2023年“新春走基层”之《迎向春天 我们的城市蓬勃生长》的部分内容。说起采写的经过,《长江日报》记者余睿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为了反映城市的“静”,她在武汉中心书城待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以为我的采访素材足够丰富,但初稿交上去后,负责人问了我好几个问题:‘家住附近’是多近?‘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读的是什么书?读完之后有什么感悟?”这时,余睿才意识到自己的采访还远远没有到位,不过好在她留下了每一位采访对象的电话,这些细节得以补充采访到。
近日,《长江日报》用头版头条评论文章加5个版的篇幅,分别以生产、生活、建设、流通、创新为关键词,通过《只争朝夕:我们厂9条生产线马力全开》《热气腾腾:打年货排长队,就好这口武汉老味道》《拔节生长:我们还想把活儿赶一赶精心交付一件作品》《川流不息:看到集装箱多起来就像听到生产机器轰鸣》《未来涌动:在马蹄莲“大着胆子想”未来汽车什么样》,全景全息记录武汉城市的生机和活力。《长江日报》相关负责人介绍,报社安排了5个报道小组,每组的3名记者至少探访5个点位,每个点位都要见人见事。
刘嘉是《长江日报》教育战线记者,在这次“新春走基层”中,她被安排为“川流不息”版的主笔。“平时熟悉的是中小学校的师生,突然要去采访不熟悉的物流领域,心里确实没有底。但这种陌生感,正是报社要求我参与这次报道的原因之一,希望我们非战线记者能在采访中充分调动感官,写出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刘嘉说,她在武汉阳逻港和京东物流武汉亚一分拣中心采访中,切实感受到了“川流不息”,武汉这座城市在人、物、信息的交换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陶常宁是“拔节生长”版的3名记者之一,负责武汉天河国际机场T2航站楼改造项目和地铁12号线越江隧道探访。“T2航站楼铝板安装工杨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告诉我,每天工作时最快乐的事就是看飞机。当他站在航站楼的屋顶,看着飞机起降的架次越来越多,就感觉到城市在复苏、生活越来越有希望。”陶常宁感慨,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才能听到劳动者的心声。
“95后”记者樊友寒和另外两名同事负责“热气腾腾”版的报道,她说,老百姓生活的火热是城市恢复生机最好的证明,“这组报道不仅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城市的复苏,也向1000多万武汉人民证明,这个城市在扛过风雪之后,定会奔向花团锦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