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研讨电视剧《天下长河》――
以奋斗不息治河群像讲好黄河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1-13
□本报记者 孙海悦
1月10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天下长河》研讨会在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杭州和长沙同步开设线上研讨会分会场。业界人士围绕该剧的创新表达、艺术特色、社会价值等展开研讨。
创新重大历史题材剧表达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引导扶持专项资金剧本扶持项目,《天下长河》以清康熙年间治理黄河为主线,让观众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治河史诗中感受先贤们舍生忘死、坚韧执着的治河精神,以及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高贵品质。该剧于2022年11月―12月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播出,实现32天七网省级卫视收视第一,微博话题阅读量22亿。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高度评价《天下长河》,称该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历史剧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是新时代历史剧艺术表达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为今后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本、新的启发、新的思考,值得全行业深入探讨学习。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燕点赞《天下长河》传递的工匠精神、民族情怀与艺术追求。她认为,“天下长河”的“河”不仅指奔腾不息的自然之河,更象征着时代传续的中华文明之河与民族精神之河。
作为出品方与播出方代表,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台长、总编辑龚政文表示,《天下长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双效”统一的历史大剧。他对此有3点体会: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组织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和排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旨归;要坚守中华美学品格,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传播严肃而生动的治河故事
《天下长河》立足黄河文化,在题材和创作上兼具开拓性和创新性,稀缺治水的历史题材、鲜活立体的人物群像、朝堂治河双故事线提升了历史剧的表达空间,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播。
浙江好酷影视有限公司总裁姚嘉分享了项目筹备、立项、创作、播出的心路历程:“《天下长河》的热播充分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历史剧才能满足观众对文艺作品的期许。”
为展现一个严肃又生动的治河故事,《天下长河》导演、编剧张挺反复修改与打磨剧本,不断平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不断寻找历史通向当代的文脉,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也认为,《天下长河》是新时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部重要作品,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创造了新的审美境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该剧为新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年度创作当中为历史剧创作打开了一扇门。《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赞扬该剧守历史观之“正”,创传奇剧之“新”。《中国艺术报》原总编辑李树声认为,该剧的真切度和完整性在历史题材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也昭示了忠义正直、忘我牺牲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谱写中华民族黄河精神图谱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天下长河》联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展开了一系列黄河文化科普活动,不忘先人功绩,弘扬黄河精神。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原党委书记周文凤、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副主席陈维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英华围绕《天下长河》的故事呈现与精神内核进行探讨,认为该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重要指示精神,深度挖掘黄河蕴含的时代价值。该剧让观众看到了这段传奇治河历史,了解中国治水与治国的重要关系,通过靳辅、陈潢等人物的生死沉浮,浓缩了中华民族为实现黄河安澜宏伟心愿努力奋斗的历史过程,为人们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可视的宝贵资料。
业界人士认为,《天下长河》虽然已经收官,但其带来的社会效应却是长久存在的。它顺应了“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为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创新创作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该剧将鲜活群像与时代命运相交织,鼓舞当下更多人成为“新时代黄河守护者”,守护黄河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