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笃定信心 稳中求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1-09
编者按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我们告别2022年,迎来崭新的2023年。本报记者采访了17家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请他们谈谈2023年的行业前景预测、出版重点工作以及准备推出的重点选题,为读者呈现出版人对出版业发展趋势的新洞察。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
在出版主业上做足文章
□本报记者 李婧璇
臧永清
“2023年的出版业处于一个疫后恢复期。从业人员虽对行业的好前景充满期待,但真正的好日子到来却需要时间。”对于新的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保持谨慎的乐观。也正是这份清醒,乃至警醒,使臧永清率领的人文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2022年的销售、盈利均较2021年实现了增长。”臧永清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一年,很多出版机构要盘算着过日子,对于前景难料的选题,大家会持谨慎态度。”
据臧永清介绍,2023年,人文社将在出版主业上做足文章。“原创文学精品出版仍将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阿来、毕飞宇、陈彦、陆天明、陈继明等著名作家新作将经由我们之手隆重面世。我们还将重点做好青年作家扶植计划,我们要努力成为优秀青年作家优秀作品的出版重镇,为人文社培育未来,为中国文学培育未来。”
臧永清表示,在全集、文集出版方面,人文社将推出《巴金全集》新版。“为了这部全集,我们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很多巴金研究专家已经付出了大量精力。我们还将推出《王蒙文集》新版,庆祝王蒙从事文学创作70周年。《鲁迅全集》的新一轮修订工作已经启动,在2023年,我们将快马加鞭。”
古典文学一直是人文社的主打特色。据臧永清透露,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出版方面,《明文海》等重要古籍整理项目将出版结项,而“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系列将出版新的一辑。
臧永清表示,继去年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创下佳绩,2023年人文社的重点仍是外国当代文学精品。“此外,以《自我实现之路》、王笛作品系列等为代表的社科类图书的出版,将显示出我们做好社科书的决心和底气。”
“我们要坚信出版业的明天更美好。”在臧永清看来,文化强国建设是国策,出版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将持续加强对出版业的支持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论述,说明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高度重视,这也必将带动出版业的发展。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之后,中国经济依然会强劲发展,必然会推动出版业振兴。出版业只要把当前遇到的难题解决好,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董事长吕建生:
发挥好学科优势
□本报记者 左志红
吕建生
回顾极不平凡的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董事长吕建生说,集团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相协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融合出版深化发展,各项经营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特色教材编研水平继续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丛书如期出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教育》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图书出版;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连续4年保持优秀,考核指标落实到部门让“社会效益第一”的工作原则深入人心;2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或荣誉,“一带一路”中阿友好合作文库为首届中阿峰会营造文化互鉴新场域;期刊社12种期刊阵容可观,头部期刊的分类排名和学术影响力提升显著;“跑”出了一支能打能胜仗的北师大融合出版队伍,集团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吕建生表示,扎根教育,守正创新,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人的光荣使命。
吕建生表示,2023年集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靠和发挥好北京师范大学学科优势,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密切交流,加强合作。
“保持战略敏感性和灵活性,着力提升国标教材编研能力和出版品质。我们在2022年明确和完善了教材建设专门机构设置,制订实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方案》,以专项审读和专家库建设促质量管理,今年我们重在把制度管理落实到具体工作细节。”吕建生说。
与此同时,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常规学校教学方式正在回归,集团将以IP融合出版、分级阅读标准运营、考试研究与服务、中小学课后服务、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与智慧教育服务为重点,布局老年读物、乡村振兴、少儿科普等潜力板块,有效推进期刊体制改革,探索产学研协同,推动出版资源的产品化,拓展北师大特色教育资源服务国家、服务教育的路径和方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郑豪杰:
以六方面工作为抓手促发展
□本报记者 范燕莹
郑豪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郑豪杰看来,新的一年,教育出版领域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题出版将成为引领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质量融合发展成为行业最大共识和共同行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将进一步推进,出版物营销将更加多元化。
2023年,教科社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打造教育思想传播的高端平台、教育资源研发的专业平台、教育知识服务的智慧平台的战略目标,在内容生产、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谈及2023年的重点工作,教科社将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策划出版一批彰显时代风采、教育特色的主题出版物。二是推进精品出版,持续建设“世界教育思想文库”等大型出版项目。三是全力以赴做好义务教育课标教材修订,精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进一步提升教材建设专业化水平。四是加强新一代数字教材开发和数字内容资源建设,重点完成基础教育阶段教材配套数字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五是用好培训中心和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平台,建立出版、科研、培训、数字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更具特色、更高质量、更有竞争力的教育出版新生态。六是提升走出去工作水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教育学术成果外译计划,聚焦重点产品和项目,推动更多教科图书走出去。
2023年,教科社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密切捕捉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难点,精心布局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产品矩阵。
在主题出版方面,教科社将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完成《培根铸魂――传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丛书”等选题的出版工作。
在学术出版方面,教科社将推进“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教育文化研究丛书”等重点项目,以及“世界科学技术教育丛书”等重点选题,不断提升教科社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的影响力。
许多选题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新路径。如教科社策划的“教育文化研究丛书”,广泛涉及教育与影像、音乐与想象、图像与象征、戏剧与人生等从宏观到微观的教育文化议题,通过多样性诠释丰富读者对教育变迁的文化理解。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刘凯军:
以品牌建设为轴心
□本报记者 刘蓓蓓
刘凯军
“图书消费将随着社会生活恢复常态,3年来被疫情压抑的消费欲望将得到释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刘凯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图书市场值得期待。
刘凯军认为,在这次市场的强劲反弹中,读者流量会向头部图书IP聚集,市场格局向强势出版机构倾斜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是互联网销售搜索逻辑的结果,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新媒体渠道,底层的算法都是优先向消费者推送热搜产品;这也是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读者也愈加成熟的成果,读者在购书选择时更加关注产品的口碑与性价比。这意味着出版品牌的建设更加重要。”
以原创少儿读物全面崛起为标志,少儿出版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出版社要在全面提升内容生产、运营效率、读者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因此,刘凯军表示,接下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将继续加强品牌图书建设,签约了沈石溪、杨红樱、八路等作家作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儿童文学、IP运营、教育图书等品牌编辑团队;加强网络营销建设,开发线上读者服务平台。
做好消费者服务是企业打造品牌、赢得未来的重要抓手,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可能。“读者服务号”项目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读者通过微信扫描书后二维码,将进入“读者服务号”,其中包含宣传服务平台、少儿听书平台、课程视频中心、智慧教育阅读和资源服务中心。出版社通过建立“五位一体”的微信小程序服务矩阵,扩展会员统一中心方案,把所有会员信息联通,形成出版社会员定制化服务体系。刘凯军介绍,这个项目旨在建立起读者和出版社直接沟通的桥梁,通过编辑服务团队让读者获得编辑的直接服务,获得第一手读者反馈资料,为精细化出版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我们期望通过‘读者服务号’平台的打造为未来挖掘出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
充分挖掘双效选题
□本报记者 李婧璇 见习记者 商小舟
胡晓舟
《远去的白马》和《平安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烈火芳菲》《北京烟树》等不同题材的优秀作品也广受好评……这是过去一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以实力书写的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23年出版行业形势是严峻的,极富挑战性。”谈到新的一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开发和挖掘双效选题成为出版单位重中之重的突破点。“在建立和强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全媒体营销势不可当,出版社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营销策略。”
面对2023年更具压力的挑战和考验,胡晓舟笃定地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将坚持“原创为本、品质立社”的发展方向,坚守与作者同行共进的专业水准和“毫发无遗憾”的编辑风格。对此,她进一步阐释道,一方面,加大对双效原创选题的开发力度,继续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和长篇非虚构选题上精耕细作,和作家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在散文、诗歌和外国文学方面推出精品。另一方面,盘点“头部”选题和作品,重新打造,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金品种”的经济效益,有针对性地加强营销工作,向营销要效益。
一直以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坚持温暖而开阔的现实主义文学理念。“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努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胡晓舟说道。
谈到今年的重点选题,胡晓舟底气十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方面的选题包括阿舍描绘新中国边疆屯垦历史画卷的《阿娜河畔》,张楚的可以称为一部中国北方县城的发展史、变革史和思考史的《云落图》,文珍描写新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爱与生活,进而写出一个年代世情风貌的《热春光》,石一枫对当代北京的新书写《逍遥仙儿》,范小青把故事设置在玄元年代的新作《合唱团》,陶纯展现出仪仗兵这支独特部队的精魂和战斗作风的《仪仗兵》,王筠的抗美援朝题材新作《阿里郎》,薛燕平呈现出浓厚京味儿文学特色的《北平无恙》,陈希我独具特色的《诗人必须死》,杨怡芬讲述二战时期中国东极渔民勇救海难战俘的《海上繁花》等。
据胡晓舟透露,长篇非虚构选题有李 璐的《苍生大医》,记录了“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李桓英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倾情奉献的一生。“另外还有引进版作品,如韩国孔枝泳的《远海》、美国迈克尔・帕特尼蒂的《送爱因斯坦回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