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书写 用匠心打磨

作者:李运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26

  □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 李运才

  前不久,我社出版的《中国北斗》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该书是2018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国北斗》今年4月获得2021年度“中国好书”,8月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该书自2021年12月出版至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获得多项大奖,发行4万多册,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媒体先后刊发消息或书评,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我作为选题的策划人和项目负责人,回顾该书近5年的出版历程,心中颇多感慨。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用心用时精心打磨是出版精品的最好方法。

  与时代同频共振

  《中国北斗》是一部热情书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长篇报告文学,由科技报告文学作家龚盛辉历时3年撰写而成。全书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卫星导航工程建设26年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立体地刻画了中国几代科学家在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下,不畏西方的技术封锁,自强不息、披荆斩棘、接续奋斗,攻克了混合星座、星间链路、信号体制设计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建成了技术先进、设计领先、功能强大的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讲述“铁皮屋的品格”“太空狭路”“中国星座”“快捕精跟”,以及降服“太空魔王”、设计“星间链路”等一个个“北斗人”的故事,立体化地构建了总总师孙家栋、“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测绘专家谭述森和航天专家李祖洪、范本尧,以及攻克北斗三号某关键技术的刘教授、李高工,“航天男神”和“飞天女神”等一系列科学家群像,通过“北斗人”对科研事业的无私忘我和家国情怀诠释了北斗精神。可以说,这是一曲献给奋斗者、奉献者的壮丽赞歌,书写了中国科技的无限可能,彰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直面难关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正是对民族复兴和人民奋斗征程的书写,让读者能从“北斗人”的故事中获取强大的自觉和自信,这也是文艺作品成为文艺精品的前提。

  三方精心打磨

  文艺精品与文艺作品之间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中间却隔着千山万水,除了题材以外,作者、出版者和专家的匠心打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对书稿的修改加工,术业有专攻,作者有局限,编辑有短板,专家有专长,要发挥好作者、编辑、专家三方的优势,所以打造精品不能走常规的出版流程。

  作者的匠心是出版精品的基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航天史上系统最庞大、建设难度最大、参建人数最多、建设时间最长的航天工程之一,因此,作者的采访、写作的难度非常大。为写好《中国北斗》,龚盛辉深入北斗建设一线,行程10多万公里,采访了30余家单位上百位“北斗人”,收集了500余万字的资料,从写作到出版历时5年,增删6次。正是因为有了作者的倾力打造,作品才有了成为精品的坚实基础。

  专家的指导是出版精品的重要保障。《中国北斗》成稿以后,2019年1月,我们便带着打印好的样书登门拜访了几位文学评论家,请他们给书稿提意见。专家对本书的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书名改得更为大气、更有冲击力。在专家的建议下,由当初的《大国之眼――中国北斗导航建设纪实》改为《中国北斗》;二是叙事线索更为清晰。

  精编精校是出版精品的关键因素。鉴于《中国北斗》属于重大题材,从收到初稿开始,我带着两位编辑共同编辑书稿,先是对书稿中的史实、知识性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加工,与作者商讨将书稿压缩到35万字;在听取专家意见后,作者将书稿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我们3人将书稿再次编辑加工;备案结束后,又修改了部分内容,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同时我们约请了几位资深编辑对书稿编校把关。《中国北斗》编辑出版的过程长达近5年,既有对编辑编校能力的考验,也考验着编辑的耐心和恒心。到今年5月报送“五个一工程”奖之前,这部书稿我前前后后看了8遍,在自己的编辑生涯中还是第一次。我的体会是,图书的编校工作没有终点,需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文艺精品来自精雕细琢。

  严格把关审核

  中国北斗参建单位有400多家、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涉及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等七大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科技创新、都有感人的故事,《中国北斗》中都有描述。因此,《中国北斗》属于重大选题,必须备案。

  自2019年3月送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备案开始,到2021年11月省局下发出版通知,前后经过了两年半的时间,经过了军地多个部门的审核。国家新闻出版署给我们反馈的修改意见有200多条,纠正了一些讹误,删减了一些敏感问题,修订了一些说法。通过备案审核,从国家层面消除了诸多问题,为后来的成书消除了隐患。我的体会是,重大选题备案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走完所有的程序,这是确保重大题材作品不出问题的唯一选择。

  当然,打造一部精品还需要装帧设计、印制、宣传推广等部门的密切配合,这里仅从如何把作品打造成精品的角度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策划、用时间去打磨,每部作品都可能成为精品,成为读者喜爱的传之久远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