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一部工业历史的“舞台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19
提到“质量”,你会想到什么?是井然有序的生产流水线,是每年引发对消费者权益讨论的“3・15”晚会,还是家中某件购买了很久仍然好用的产品?今天,我们对评价一个产品质量的好坏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然而,这些评价标准的由来与发展过程,似乎并不那么被大众熟知。
质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处,也承载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继十九大报告之后再次提出“建设质量强国”,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早在2022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的通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从对质量的朴素认识,到具有指导意义的质量理念,其间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值得讲述。由全球产业观察家林雪萍撰写的新书《质量简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制造业发展线索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质量理念形成与变迁的长卷。
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物勒工名”的记载,即工匠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作品上,以便管理者后续追责。这似乎是质量理念的早期雏形之一。书中追溯了多种现象或制度,例如德国在工业革命前流行的行会学徒制度、统一的度量单位如何在多个国家间得以确认,以及在林立的工厂中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现代质量理念发轫的重要背景。
经过手工业时代的懵懂,质量理念在工业时代的大幕前迎来了高速发展期,由此拉开了一场精彩无比的工业史戏剧。工厂成为大国竞争的新战场,质量成为国家崛起的一张名片;质量大家锋芒毕露,金句频出,充满传奇;企业家和制造链条中其他各个环节也争相登上舞台,一起投入到那个热烈的时代。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新浪潮下,质量的神话色彩似乎有些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质量理念的广泛讨论,以及对“新质量思维”的呼吁。在制造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质量理念不断展现它的多样姿态与精彩奥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质量是否依然是企业坚固的基石,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书中尝试为读者提供解答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质量简史》作为一本中文原创著作,为中国学者和企业在质量界的足迹留下了笔墨。尽管质量领域中已有《质量免费》等经典著作,但对中国当时一批走在前沿的“质量人”及其实践记载并不充分。在其早前另一篇文章《中国质量十问》中,林雪萍提出“中国制造有没有文化”的问题,在本书中也得到部分延伸和回应。可以看到,在中国这片制造业的热土上,质量管理被不断注入独特的新内容。
质量是制造之本、强国之路,也是工业制造与人类文明交织发展的印记。在每个质量神话的背后,是科学实践与管理艺术的无数次碰撞,正如书中所写:“在工业发展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工业主题能够像质量主题这样令人着迷。质量具有典型的两面性,既有工程科学综合性的实践特征,又有管理理念多元化的艺术气质。”
质量的未来会如何?在探索质量管理历史基因的同时,书中呼吁每个企业家都进行思考,将维护质量的天平作为自己的天职。在多年的产业观察经验中,林雪萍深感质量的多面性,希望借此书为广大企业家提供借鉴,为广大读者、消费者展现质量的迷人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