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扫黄打非”办公室:

举旗亮剑出重拳 激浊扬清树新风

作者:张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1-10

  □张渝

  江津区珞璜镇开展2022年“扫黄打非・护苗”行动进校园活动。 廖静 摄

 

  江津,万里长江之要津。江津区地处重庆西南,毗邻重庆中心城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的先行区,也是重庆承东启西、联结川南黔北的重要门户。现辖区面积3200平方公里,镇街30个,总人口150万。江津有1500多年建县史,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获评重庆首个“中华诗词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一直以来,江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扫黄打非”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轴,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盯紧目标任务,找准工作点、画好同心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传播行为,全面扫除网上网下文化垃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江津区“扫黄打非”办公室荣获2021年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

  坚持党建引领 保持高压态势

  弘扬新风正气,必须持续打击歪风邪气。坚持党建引领,是做好“扫黄打非”工作的基石和强大引擎。

  2021年,在高位推动“扫黄打非”工作的进程中,江津区成立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三级同频共振、同步发力。江津区“扫黄打非”办公室及时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安排部署全区“扫黄打非”工作;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贯彻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分析研判形势,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建立区委统一领导、区“扫黄打非”办公室综合协调,各部门、镇(街道)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江津区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从严治党、意识形态、平安建设等考核内容,进行高标准考核。

  高度重视建章立制,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步调一致开展工作。江津区制定《2022年江津区“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关于开展“扫黄打非・正道2022”集中行动的通知》《关于开展“扫黄打非・新风2022”集中行动的通知》《重庆市江津区“扫黄打非”工作举报奖励办法》。此外,江津区还在江津网开设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建章立制可谓“硬件”建设,队伍建设更是必不可少的“软环境”。江津区凸显队伍建设重点,下沉镇街,将触角延伸到印刷企业、书店、音像制品店等工作网络末端,多次开展镇街专职人员培训,先后覆盖各类相关企业负责人150余人。

  坚持部门联动 提升作战能力

  一直以来,江津区“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区公安局、区文化旅游委等10余家单位,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五大专项行动,查办涉黄涉非案件。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扫黄打非”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江津区“扫黄打非”部门突出未成年人保护主题,扎实开展“护苗”专项行动。各级各部门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调动各方力量组建“护苗联盟”,广泛开展“绿书签”“护苗开学季”“网络安全进校园”等宣传活动,在3所学校建立“护苗”工作站,利用户内外LED屏、横幅等平台宣传100余次,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阅读、文明上网。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各类行动,收缴非法报刊、非法教辅材料等,对危害未成年人成长权益的犯罪行为保持零容忍。

  网络是“扫黄打非”工作主战场。在“净网”专项行动中,各级各部门紧盯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弹窗广告、网络社交平台等重点领域,重拳出击,联打共治,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坚持“四个融入” 筑牢群众根基

  江津区“扫黄打非”办公室积极探索创新,融入各项工作,通过“扫黄打非+”新模式,多维度有序推进“扫黄打非”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生动局面。

  在“扫黄打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面,江津区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完善30个镇街301个文明实践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作“扫黄打非”宣传栏30余个,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多个“扫黄打非”专题。组织乡土宣讲员、蓝马甲志愿者等开展“扫黄打非”知识讲座、微宣讲等活动700余场次。

  在“扫黄打非+基层综合治理”方面,江津区充分发挥好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作用,充实信息员、监督员、协管员队伍成员,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全天候的防控网络体系。结合公安部门“全民反诈”“扫黑除恶”等工作,开展“扫黄打非”宣传教育。

  在“扫黄打非+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江津区建立文明乡风规范,设置“红黑榜”,培塑先进典型,以讲理坝、院坝会等为依托,开展涉黄涉非线索举报奖励宣传。第四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江津区珞璜镇持续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表彰评比“扫黄打非”优秀集体4个、优秀个人6名、优秀志愿者6名。

  在“扫黄打非+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江津区依托惠民电影、农家书屋投影设备循环播放“扫黄打非”警示宣传片300余次,发放《“扫黄打非”宣传册》《“扫黄打非”倡议书》等宣传资料1万余份,创作“扫黄打非”小品和“三句半”等文艺节目,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学校、景区开展“扫黄打非”文艺活动150余次,征集“扫黄打非”征文及绘画作品200余件,基层文化环境日益清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