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云走,太阳升起

作者:赵晓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1-08

  □《中国气象报》记者 赵晓妮

  每一次都为那些平凡的人与事所感动,每一次都在努力把听到的或苍劲或年轻的声音、观察到的细节、折射出的精神通过手中的笔、紧握的镜头传递给我们的读者、观众。

  ――赵晓妮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团队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评估赛区天气环境。 王旭海 摄

 

  不止一位气象预报员曾描述过相似的经历:夜已深,在一场备受关注的大雨到来前,预报结论早已作出,却常常难以入睡,直到听见雷声由远及近,雨终于落下,才能睡下。不止一位基层气象工作者曾讲过这样的故事:汛情凶猛,是否需要连夜转移某地百姓前往安全区的决策,等待最新的预报结论才能作出,落在报告上的每个字都需要斟酌。

  在坚持与转变、果决与犹豫之间为何焦灼?是因为气象与国计民生关系愈加密切。作为气象领域的记者,我深感有责任把这些风云变幻与民生冷暖的故事记录、讲述、传播出来,因此,在雨滴落下、雪花飞舞、风吹起前,已经将笔、话筒、镜头对准了现场。

  一场倏忽而至的雨

  福建省德化县九仙山气象站,始建于1955年,过去因为条件艰苦曾经被报道过数次。今年夏天,作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团的一员,再次走近它,却有着新的感受。

  那天,晴空朗日下,天忽然就阴了,雷好像在身边炸响,一场大雨倏忽而至,把我们吓了一跳,站里的工作人员却视若平常。听到站长说“九仙山年平均雷暴日73.5天”时却不由得生出一种复杂的情绪。

  基层台站,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气象事业的组成细胞,只要看看遍布各地的气象站,便能深感中国土地之广袤、海岸线之绵长、地形之复杂、天气气候复杂多样,而每个台站的成长,都可成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缩影。

  这些年,我和同事去过不同台站,当所有台站的变化被连缀起来,从中可窥见大变化: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精细化、无缝隙的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感知阴晴冷暖,适应需求、保障有力、效益突出的中国特色气象服务体系守护百姓平安……10年间,我国气象现代化体系基本建成,气象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一片碎雨云

  2021年7月1日9时前后,雷达回波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甜甜圈”状的回波――是一片碎雨云,忽然从北京西部飘来。这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正在隆重举行。

  尽管只是一片云,北京市气象台7楼的气象保障组的气氛却紧张起来。问题来了:这波云团会带来降雨吗?会带来多大的雨?如果下雨,会下多久?

  预报员们聚集在电脑前分析各项数据,找出关于这片碎雨云的所有秘密。窗外,黑云飘来,即使年年月月跟天气打交道,或许是因为太紧张,甚至有人凑到窗前再次辨认:“那是云吧?”

  尽管我参加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等多次重大活动报道,但也不由得跟着紧张起来。甚至从来没有那么希望一片云赶快消失。数日前我进驻气象保障组开展报道,采访了二三十位参与服务保障的人员,整理了20多万字的采访记录,即使想保持客观中立态度,也同样感受到“沉浸式”的压力。

  终于,在现代化的气象科技手段和预报员努力下,他们作出了准确判断:有零星阵雨,但不影响活动正常进行。结果也正如预报,雨停了,碎雨云飘散远去,庆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科技创新已发展到跟跑和并跑并存的新阶段。经过多年攻坚克难,我国数值预报业务体系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奠定了基础。同时,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跻身国际前列,气象卫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奋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刻下发展新坐标。

  一次“环湖行”

  今年8月28日,一场11毫米多的降水将武汉绵延一个夏天的高温彻底冲刷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的旱涝转换频次快、强度大,且常常是全流域性的。

  作为一名气象记者,对此更有深刻体会。坚守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上,“汛情就是命令”已经刻入我的脑海与行动。

  2020年,长江中下游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为历史之最。7月12日,我紧急采访了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对南方强降雨作权威解读。7月14日6时,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到10年来最大,汛情紧急。很快,根据报社统筹安排,我与摄影记者立即赶赴江西。

  这是一场环湖之行,一路上,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水,所有的河湖水库全部被填满,只有葱茏的树冠还露在水面之上,巨大的高压塔被淹没了大半……不断地坚守让气象值班人员眼底布满了血丝,然而,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继续战斗着。他们对“到底是在坚持什么”的回答各不同,但却都动人。

  那年年底,鄱阳湖重回宁静。

  每一位记者,都渴望在现场抓住新鲜见闻。通常,作为讲故事的人,我们反而很少讲述自己。10年之间,气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国计民生越发重要。在气象领域开展报道越久,越感觉会面对一定的已知与未知的混合区,穿梭于风云变幻与民生冷暖之间,对细微的时刻越有更深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