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共同成就了一个时代

作者:王晓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1-08



  □《中国交通报》记者 王晓萌

  做记者就是永远面朝风起的方向,这是幸运,也是责任。

  ――王晓萌

  四川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王晓萌 供图

 

  作为一名交通行业记者的职业生涯已经到了第5个年头,我记录了这个行业10年飞跃的“后半程”,也亲历了它精彩的“前半程”。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交通勾连着这个社会的整个经济脉络,非凡10年里,我们通过这个行业,既看到了宏观层面的变化,也看见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人。

  默默奉献的幕后人

  在交通运输行业,最顶尖的科研人员也要经常下工地,与农民工、包工头吃住在一起。他们的形象经常不符合大众想象中“知识分子的面貌”。

  在初次见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劲泉时,我几乎感到他与一位质朴的长辈无甚差别。他声音洪亮,语速很快:“不要提我,多关注我们的年轻人!”他抬起胳膊挥挥手,袖子下赫然一个破洞,脚上的千层底布鞋显然也陪伴了他很多年。他的团队成员也继承了这种风貌,不拘小节,甚至“不修边幅”。但正是这样一群人,为最难铺的路、最难架的桥提供解决方案,填补了我国桥梁建筑行业的诸多空白,让我国的技术水平从一穷二白到领先世界。

  作为交通行业记者,我亲历了4届感动交通人物的宣传推选活动,每一年的获奖者都成为这个行业的时代楷模,几年来,在我的脑中构成了一幅人物群像。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因为领奖才第一次到首都、第一次走到台前的人。

  由新疆交通运输系统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外力・哈得尔,以及来自大凉山地区的快递小哥吉克罗批,两人都被评选为2020年的“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他们工作、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是中国10年来变化最大的区域之一,他们也都是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个齿轮,是为老乡带去希望的人。

  在事迹报告会彩排期间,两人紧张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着实让导演组捏了把汗。然而在颁奖礼当日,两人不但都顺利完成了发言,还临场“加戏”。外力・哈得尔站在台上邀请人们去村里做客,吉克罗批声音颤抖着喊出一句“子莫格尼(吉祥如意)”。这样的结局令人惊喜,似乎又不算意外。

  同台的,还有一支修路的队伍,他们在四川一个名叫阿布洛哈的悬崖村修通了公路,当地村民出行都不用再靠人背马驼。这条路的修通,也让我国兑现了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的承诺。这是一群普通修路人职业生涯中不曾预想过的高光时刻。

  更多的人不曾走到台前留下姓名,但作为记者,我始终记得他们。

  驻守家园的协同心

  在2021年的“7・20”河南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我与同事赶赴新乡、鹤壁等灾情最重的地区,报道当地的灾情和救援情况。

  抵达新乡时,交通运输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转运灾民、运输物资,该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局的工作人员基本都已经几天没有回家。很多人蹲在路旁,随时准备着跟随车队前往下一个受灾村。几乎每个人的腿上、脚上都有大大小小的伤口,身上散发着衣服没有换洗的馊臭味。

  距离100公里外,鹤壁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已经在浚县善堂镇的防洪堤坝上守了四天三夜,那里是浚县最后一个没被淹没的乡镇。当时,浚县境内已是干线变航道,路上可行船。那位临近退休的老局长,嗓子哑得已经失声,很难完成采访。当地还有几位货车司机,在卫河决堤时把自己贷款购买的货车投进河里,堵住了决口。

  这次天灾中,公路基础设施成为灾区经济损失最为惨重的领域之一。不久前得知,灾后的短短一年间,河南境内灾毁公路已经普遍修复完毕,修复后的路况甚至全面超过了灾前的水平。

  顺流疾行,逆流不退,我想这靠的是同样的人、同样的精神。有人台前授勋,有人埋头苦干,他们共同成就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